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请为艺术生就业开绿灯

https://www.huajia.cc  2009.04.11 17:44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其次,长期以来,社会对美术及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存在片面认识。10年前,伴随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艺术毕业生是社会紧缺的人才。不少重点艺术院校本科毕业生,进入重点本科任教和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事例大量存在,高薪和提供住房等待遇,在当时其他行业本科毕业生看来,已是望尘莫及的。然而,这也仅仅是特定时期内出现的特殊现象。随着新世纪的高速发展,这一人才空缺很快“补齐”。而之后,在艺术类扩招和“火爆”报考的形势下,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艺考,成为高校、考生、家长、培训机构等都乐意接受的现实,从而出现了不少相关利益的链接。在这种情形下,“高薪”、“高待遇”成为了不少高校招生的宣传手段,也成了考生和家长“一相情愿”的希望。它掩盖了中国艺术人才的真实需求现状,促成了美术类及其他艺术类专业人数的粗放式增长。

  第三,高校艺术教育方式与毕业生质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重点艺术院校扩招,将原先的精英教育体系降格为大众教育体系,而教育方式却依然还在沿袭精英教育的模式,让大量学生盲目地追求成为艺术家的目标,对成为“普通美术工作者”这个现实主观排斥。不少高校的艺术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扩大录取人数和增加规模的同时,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证,造成了对学生求学的不负责任,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艺术类毕业生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面貌,重点艺术院校生源普遍较好,专业内的素养和能力较有优势,但专业外的知识和能力缺失严重,直接造成了对社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社会经验积累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力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高,在社会类考试和就业中不占优势。不少对艺术缺乏热爱和兴趣的学生盲目进入艺术专业,往往形成厌学心理,给人格的成长带来缺憾,加深了社会对于艺术生能力的误解。

  最后,当下社会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对美术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产生影响。当前,美术设计及艺术类的就业机会,从量上讲并不少,但从就业流向和领域上看,仍然过于集中。毕业生偏向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大中经济发达城市择业的趋势,仍是主流。美术类毕业生中,设计专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各类设计公司是他们的首选,而近年设计行业的特点和大量毕业生的涌入,导致设计公司之间、设计人才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设计公司几乎成了“高强度、底薪水”的代名词,设计人才本身也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现象,高级设计人才稀缺,“高薪难求”与“低薪爆棚”现象同时存在。对较多的设计公司来说,“动手能力”比“动脑能力”更重要,处于成本和定位的不同,大量艺术设计的专科生、高职生更具有优势。而不少科班出身的重点艺术院校的美术人才,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相比较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设计公司的经济属性,决定了美术类毕业生工作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不少美术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重操旧业”办艺考培训的人比比皆是。这一切加重了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变得非常被动和脆弱。

  美术类及其他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刚刚出现的新问题。早在艺考过热现象出现时,不少教育专家就对艺术人才将来过剩的问题产生过忧虑。而“高温不退”的艺考热使得这一矛盾在近几年内迅速激化,这个在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多米诺骨牌”现象已逐渐被社会重新认识,从2008年开始,不少重点艺术院校收缩招生人数,提高试题难度和门槛,全国多数艺考重点省区,采用“省联考”制度,更多的考生和家长,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有了更为理性的选择。继“艺考热”在2008年首次出现小幅度降温后,2009年艺术院校的报考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这给艺术人才的合理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但不容忽视的是,全国范围内,现有艺术类在校生的数量十分庞大,每年新步入社会的艺术类毕业生仍会加剧已有的就业矛盾。而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状态和就业环境使现有矛盾变得更加糟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短时期内可能难以解决。

  艺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矛盾和问题马上得到妥善解决是不现实的。对于那些刚


1 2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