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艺术生就业开绿灯https://www.huajia.cc 2009.04.11 17:44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旧闻。2000年1月20日的《华声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
艺术院校毕业生坚持“混在北京” 目前各地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亟需编剧、导演、作曲、指挥及各种器乐演奏等专业人才。在日前举办的“2000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各地文艺单位都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愿望并许诺优厚条件,不少地方招聘单位当场许诺对新招聘的合格人才一去就有80平方米的住房及3000元以上的工资。而京城用人单位却一再警告应聘者需要作好自己解决住房的思想准备。但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生仍然把留在京城作为事业发展的首选。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毕业生说,目前艺术人才集中大都市的结构使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唯有留在北京才是事业发展的最佳方案。尽管可能在住房方面不如外地那么容易解决,但因为机会多,收入也就不会少,租房很容易。外地用人单位观念相对落后,用住房来吸引毕业生的做法很难有实际作用 对于广大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言,这十年的前后对比,真可谓 “冰火两重天”的差距。“当时找工作,压力也很大,主要是权衡和选择占了不少心思,进高校以及文化事业单位没有现在这样难,用人单位提供住房的现象并不少见。最关注的还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展现空间。”一位早年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如是说。 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焦点也在不断变化。由先前的本专科学历差别问题、区域人才流向矛盾问题、事业单位与私人公司的冷热问题,变成了现在的基本就业问题。而最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变得尤为凸出,几乎成为了每年8、9月间首当其冲的对象。与艺考的连年火爆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现下滑趋势,而其中,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又占有绝对分量的比重。据山东某高校招办称“美术专业从4年前开始,已成为我校就业率最低的三个专业之一。”众多美术院校毕业生为就业苦不堪言,给自我人身道路带来忧患的同时,也给社会同时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与压力。 要想短时间内探究美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专业自身的因素,既是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带有不少偶然性因素。 首先,高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过程性问题,直接导致了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严重饱和。一方面,十年前开始的高校改革,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上大学也成为了一种投资,大学的“教育成本”,学生要自己“埋单”的比重大幅增加,高校的规模发展与学生数量间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纽带。美术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学费,至少高出普通文、理类专业两倍至少,最多的要高出三倍,在“财力”的制衡与影响下,不少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内的艺术系科得以大规模扩建,更有不少大学处于完善学科建制的目的,增设艺术专业。 另一方面,艺术院校独特的招考方式与“高考指挥棒”的畸形结合,上大学越发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唯一选择。不少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利用艺术院校独特的招考方式和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引导学习后进的学生加入艺考大军中。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带动,艺术院校普遍降低入学门槛和要求,几年下来,这种“高升学率”促成了庞大的在校生数量。相对于音乐、表演类专业对考生先天条件的要求而言,学习美术投入成本较少,容易“速成”,因此也就造就了美术类毕业生在艺术类毕业生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