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不变,万法皆空https://www.huajia.cc 2009.01.17 15:0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读过1月3日《美术报》严学章大文《没有创新等于零》的草民们、怀才不遇的大学生们、在上一级协会门前逡巡的艺术信徒们,大概都免不了如在下一般的要拍案赞叹一番吧。我甚至起意马上写一篇文章进行赞助,题目都想好了,叫《不亦快哉读严文》。
可是不亦快哉了一会儿,一种不过瘾的感觉渐渐浮上心头。思想了一两天,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严文是立意高而脚下虚,相对于其针对的当代艺术(被“领导”的当代艺术)大病灶,所谈无非技术问题,而当代艺术——以严文的具体言之是“美术书法”——这个机体已病入膏肓,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局部对症可以救治。这样一看,就很难说有甚高论了。 严文说:“展览,这个从外阜(埠)引进来的现代机器,成为左右新时期美术书法创作的风向标。谁操纵着展览这台机器,谁就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谁适应了展览机器的生产标准,谁的作品就可入选获奖”,“作为时代的产物,展览这台机器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是谁,用什么理念、方式和标准,以怎样的限度和韧性来操纵这台机器。”这里的关键词是“谁”,是“操纵”,是“谁操纵”。地球人都知道,这个“谁”不是“谁”都可以作为答案填进空格去的。正是中国文艺的所谓上层建筑在充当“操盘手”,只要体制这座庙不变,勾心斗角的机构无恙,哪一个(群)脑满肠肥的“谁”填进那个空格还不都一样?谈什么实行“学术课题制”与“流派分展制”,谈什么以“流派分评制”对应“流派分展制”? 是的,书法国展已举办了九届,还举办了多届单项展。涵盖美术书法不同层面的展览网络体系已然形成。这样看来,严兄开的方子“可按不同流派组成不同的评审班子,大致可以分成创新的评审班子和传统的评审班子。属于创新的作品让创新的评审班子去评,属于传统的作品让传统的评审班子去评”实际上已经部分地在实施,这样做能不能避免“因评委在传统与创新上的个人倾向而影响了创新型作品的脱颖而出,以最大限度地解放艺术生产力”,已经不是未知数,因为机构还是那些个机构,人还是那些个人。 所以我的看法是:体制不变,万法皆空。 只要体制不变,“展览至上”使创作“形式至上”、使创作队伍“功利至上”、使艺术活动“热闹至上”的情况也不会变。 只要体制不变,“艺术评审,悲壮而无奈的杀戮游戏”就不会结束,它涛声依旧地要“在繁荣艺术的口号下斩杀艺术,在尊重艺术的口号下强奸艺术”。 只要体制不变,理论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美术书法创新的前提是理论创新。理论解决创作观念问题。观念的更新是艺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学术支撑。”诚哉斯言。可是只要体制不变,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不会喜欢搞什么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是体制革命,这一革首先就要革到他们,那些人“全是站在自己的饭碗上讲话”(吴冠中语),如何肯让你来创新? 只要体制不变,一切为了得奖的“创作心态”不会变。既然展览决定评审,如果不按照展览和评审的导向去做,作品就难以入选获奖,接下来就是入不了会,成不了名,获不了利,那我辛辛苦苦所为何来?严文所举“同一帮评委,刚刚把某作者的作品评出大奖,很快在另一次评审中,这个作者的作品连入选圈也未能进”的事例,虽然是展览评审工作的一个自我讽刺,可还不能算是最糟的。笔者听说的是:有的书法得奖专业户,要他临场发挥写一张作品,竟然不知从何下笔!因他只关心评委品味,一年里差不多只练一两件“作品”以应对参展,他对这一两件的每一字、每一笔都不知研究练习多少回,他对结体与用墨反复揣摩,不断请高手(包括评委)指点,一改再改,最后终于“磨”出了一件“精品”,并且如愿得奖——回头却忘记了书法是什么,美是什么,心性是什么。他没有、他不懂任何书写的乐趣,他只要得奖!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高分低能儿倒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著名艺术家”们,学养浅薄、文句不通、错字不断,而恬然不改其大师嘴脸,纷纷扬扬赶趟街头,下厂矿、赴农村、追老板、宴酒席,装点一派繁华,俨然成为这个和谐时代艺术和谐之特有的景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