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作为一门专业,自身有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从选题、具体执行、空间展厅的规划设计及呈现等等,有很多具体的专业性工作。而策展,最根本的要点是,每个展览都应该有问题意识,有特别要说明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跟当下、跟艺术史、跟社会与公众有密切关联,能引发强烈回应,并产生意义。现在青年策展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的工作能力很不错,大致的特点是他们对新知识的敏感、善于应用新科技新媒介等,关心的问题更接近于年轻一代及未来的问题,更轻松调侃地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纵观中国美术理论和策展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策展人、理论家更重视艺术史的问题,关心艺术与社会直接的关系,相对较多地带有文化批判,社会介入等因素。与他们不同,年轻的策展人会更关注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用新的、智识的眼光去看、去尝试、探问、调侃现实,表达方式更丰富,带有幽默、轻松、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我觉着这也非常有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工作、情感、思想方式,自然会体现一代人的知识结构、思想不断成熟的程度和过程,以及新的代际亮点。我会特别关注,在把握社会脉搏和学术思考、探知艺术史相关问题或社会敏感问题的时候,青年策展人如何用他们的可能性、他们的特点去传递出一些东西,和年轻人发生认知共振或碰撞。
如果要我给青年策展人提出几点建议:一,要不断学习。知识的聚集会让人不断成长,要不断去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来自国内国际前沿的文化理论与动态;二,要保持敏感。策展不只是展示艺术家的好作品,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去看到社会的问题,看到生命的意义,借由艺术家的敏感神经,构建对社会和人生的新看法;三,带着不断思考的行动能力。策展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活动,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有人与人的关系,也有视觉的表达,也包括从海报到作品标签的细节落实,还要考虑一个学术性展览如何与社会产生互动以及开发相关活动等等,这都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果说策展人有代际的发展特点的话,像高铭潞、费大为、朱青生、范迪安等,他们是曾发挥过重大影响的50后策展人、理论家;后来有了60后、70后,像侯瀚如、冯博一等;现在有80后、90后甚至00后。其实,目前国内的策展界是一种策展人迭代共同发展的状态,大家都在互有影响,同时各自干各自的事,多元并存。但是,策展是一门新的学科新的专业,很多专业性的问题尚未解决,行业里专业性的体制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通过展览实践、理论研究等进行新的碰撞和建构,使得专业性的提升和制度化的建设,逐渐成长完善。
(作者系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