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丁雪峰 艺术室


谁适合学中国画

2023年04月03日 08:48  作者:丁雪峰  来源:渊林画院  评论()

近期有几位朋友咨询,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学中国画?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画却不见进步。画中国画的人数很多,人才却很少。中国画的传承、学习与现代艺术不同,有其独特的承传方式,有很多方面,是要从读书、临摹入手。然后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历练。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画家接触中学习。目前美术学院很多,对真正中国画有用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做好,在培养学生的观念、方法中存在问题。说是教育的问题,实际是人的观念转变而造成。

图片

当年李可染先生在中央美院带研究生,曾聘请天津画家孙克刚先生授课,授课内容是传授孙克刚的泼墨写意技法。那时的老师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内,能接触到更多更好的理论与方法。现在人的观念转变了,一位老师他主持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的教学,他有安排老师上课的资格,请谁来上课?把这个机会留给谁?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权。他要把这个权用好,谁和我有交情,谁来授课不会对我的权威造成影响。那么我就安排谁来上课。人的目的不同了,过去是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现在则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学习的途径很多,但是中国画有它的特点,过去中国画家多是师徒传授,从社会上自然生长出来。这些画家成为中国画的宝贵人才,那种爱好、热情及天时地利非常难得。现在是美术学院来培养,一般不提倡从民间培养。因为现在的人才制度,需要有大学、硕士、博士的毕业证书。用毕业证来衡量人的文化、学术层次,没有毕业证不能说明你受过某种教育。好的中国画人才很难培养出来,无论是师徒传授或美术学院培养,成材率都不高。

图片

任何一门学问的教学,都离不开”教“与“学”,我们今天只说“学”。学中国画之人要具备一定的中国画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即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热情与兴趣发于内心。天生有这方面的才能,当后天的某一环境,某一时机与中国画接触,便开启心中的执爱与专注,心生欢喜,一下入门。这种情况在历代画家中先例不少。父亲是画家,其儿子却不愿学画,或根本学不进去,也非常普遍。我认识多位画家,甚至是名家。可他们的子女无一人愿学,对画画毫无兴趣。有的画家也会将自身技艺硬授给子女,从小培养,可其子女心不在那里,怎样也学不好。从古以来中国画能在一个家族一直承传下来的不多。而有的人,其家族或从事工作与中国画皆无关系,如齐白石从小学木匠,傅抱石的父亲是修伞匠。却因某些事,某一机会。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到中国画,在这方面突显才能与兴趣。感悟力强,异路突起,成为名家。这样的事例从古就有。

图片

所以家长让子女学画,老师选学生,皆要先看其天赋。如没这方面天赋,没有兴趣,很难培养,很难成才,更难成为承前启后的大家。或为人聪明可学,但后来也不会走得长远。我见过多位从美术学院学出来的人。几年后变为商人或从事行政。在诸多人中有绘画天赋的人很少,只有其心灵与内在的本能开启,再有后天培养才能成为艺术家。学中国画不能以名利为目的,虽学画过程吃苦很多,有时不被人理解或认可,或不被人看重。但心性光明不能变。只有这样的心,才会快乐,才会明亮,智慧才能开启,画法才会圆通。学画要先学做好人,做正直之人。要甘于寂寞,有清静心。

图片

学画需要有智慧。智慧,人以为就是聪明。聪明就是头脑好用,头脑好用就是学东西快,转弯也快。实际上智慧的说法因人之境界与经历不同,各有不同的解释,表现也大不一样。从一般常理来说,画画之人,记忆力要好,观察、理解能力要强。对复杂事物要迅速理清思路,不被物象所惑,遇繁杂的事物能找出切入点,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智慧从哪里来,1、源于先天;2、后天的长时间历练,学习古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经验。通过对书本与大自然的学习,恭谦下行,不断实践感悟证得;3、精力充沛,心性安静。学画思想要高度专注,头脑要有清晰的思维。如心性固摄力不强,精力不能集中提起,则容易疲劳。只有心性安静智慧才能通达。艺术家所说的智慧是招招见功不能虚行。

图片

画中国画是大器晚成。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时间的经历才有智慧的产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有心智的开启。有时间与切身经历体会,才能悟出一点道,才有诸法的圆通,只有圆通才是智慧的开始。如黄山崖壁之松,生得险要,扎根入磐石之缝中,历尽风霜千百年,经过数不清的危厄,依然坚韧挺拔,造就了今天令人感叹的壮美之境。人生是一个苦难过程,只有内心清醒、淡定后灵性才可能升华,才会感觉到人生的快乐。现在人要只争朝夕,用七十年来感悟人生时间太长。要用现代的方式,二、三十岁就要提前感悟人生。天下有几人做得到?孔子都没做到,能超越圣人谈何容易。如果内心没有智慧,心就会躁动不安。提笔落墨一定迷惑。人内心安宁与智慧,非一日之功。当一个人有圆通之智而不是世聪之智慧时,精气神才会集中体现。

图片

人生的生理过程,三十趋于壮实,阳气具足,经气皆旺。随时间年岁之增,阳气与脏气渐退。而此时想好勇也是有心无力,但此时经验具足。在时间与历练过程中,有的事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感悟。我从懂事时就从兄长那里学习临帖写字,十多岁时向老师学习笔墨技法,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时期到了不同的地方,遇到了不同的人,皆有所学。他们将理法、笔墨告诉我。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认识了不同的人及不同的作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很多后才有感悟与提升。中国画之智慧是从书本中来,从自然中来,是要画出来不是说着好听。“梅花香至苦寒来”,因寒于彻骨,独压群芳。画画有如梅花在山野虚谷间,雪中吐开,微微清香,幽幽致远,天边时不时的飘来几朵漫不经心的雪花,你不知那飘来的是花还是雪,还是誰在散花。全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只有亲临其境才有真的感受。所言事与时皆得恰到好处,方可呈现。

图片

要不断地学,温故而知新。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习古代画论,画论多为古代大师之作,其中有多少智慧奥妙,包函哲学逻辑,技巧与方法。《历代画论》,《六法论》,《中国绘画史》是中国画家必学的。开始学画论可能不得甚解,有些深奥的理论要在多少年后,有创作感触才会明白。有些内容花一生的时间也不一定理解到位。明白画论对于以后的创作很有好处。特别是遇到瓶颈,要潜下心来感悟一下古代画论的作用。《历代画论》讲技法比较玄妙,但告诉后学如何认识,如何辩证,如何在复杂的诸多关系中迅速理清思路,做出判断,提笔落墨。中国画我是自学,遇到难题没地方问。常是把《历代画论》的某些话反复记忆,思想完全进入画论中表述的状态,可能突然心里明亮有所感悟。

图片

中国画是文人艺术,以抒发个人的“性灵”,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画好中国画需要具备一下几方面的基础。1,要有较深的中国画理论功底。2,要有较长时间的笔墨经验积累。3,明白传统文化中(《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道理。4,在生活中感悟,通晓天地造化之理。5,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6,有较扎实的书法功底。这是基本也是基础。古有:“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方”。此意与前面六点有一定联系。现在很多人学中国画理论只是带过一下,重点在认识笔墨与构图,皆是想马上出成果。这样的树很难长大,更难结果。
新与快,是当今很多人爱说的话。好像什么皆要创新。在这个人们不断提出大革新的时代。造就了古人很多没见过的东西。这些物质的产生,从辩证的眼光来看,好坏皆有。创新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创新是相对的,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所有的皆要创新才好。人们创新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好的享受。创新之义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与说法。有人说中国画在造型与形式方面借助现代工具照相机、投影仪及电脑设计,因此中国画变得容易了。这些事表面上有些用,人们容易掌握。但实质上消减了下笔的准确程度。笔墨的最好效果是落墨成趣,是其它工具与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