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绿色
王泽培
我喜欢绿色,他不仅象征着希望、安全、平静、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春天、生机、和生命。从小在农村生活,从记事起,每年春风吹来,庄稼的深绿、青草的嫩绿 、村树的浓绿都在我儿时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印记。后来长大拿起了画笔,几十年和五颜六色打交道,但到今天,其他色彩似乎都在褪去,留在内心的仍然是那最喜欢的绿色。
我现在生活的地方离太行山很近,故而进山写生最多的还是太行山。每次走进山里,不仅被太行山的博大、厚重、雄浑所震撼,同时也被那郁郁葱葱的“太行绿”所陶醉。不少时候进山写生并不带颜色,只是带上速写本和卡纸,画出的写生稿自己感觉仍是满目的苍翠。写生回来整理画稿、创作作品,有时故意不画青绿,画秋山、画红树、画黄叶,但画完后自己审视大小作品,绝大多数都扔进废纸篓里,懊恼之际,心中那个声音响起——这不是你的颜色。我想这也许是天意,或许这生命的色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我不再刻意改变什么,告诉自己:顺其自然吧、顺心而为吧。
2020年8月,在太行山林州林虑山一个叫石板沟的地方画了几天后,又带着虔诚和敬仰辗转来到同属林虑山的洪谷山,这是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五代大家荆浩隐居生活的地方。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同时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我在想,洪谷山是什么样氛围和灵气造就养育了这么一位大家呢?
进到山门里,因疫情的原因,景区异常的安静,偶见稀少的游人也是静静地观赏、登山,倒是欢快的小溪声和鸟鸣一直伴随着我拾级而上,蜿蜒、曲折,但始终在绿色中穿行,始终被浓荫包围着。终于,当T恤衫被汗水湿透时走到了目的地——“荆浩隐居处”。静下心来观望,但见此地群山怀抱,山势北高南低,在此可以仰望屹立万仞的大山,俯视可见脚下沟壑涓涓不断的溪流,向南极目远眺是无边无际似乎辩不出远近的山林,氤氲的氛围使人平心、静心、安心。我似乎懂了,荆浩在这苍茫的万绿丛中探索艺术真谛、在这博大的太行血脉中汲取营养、在这荡涤心灵的纯净气息里感悟生命的意义......
我的画案上比较凌乱,画笔、墨汁、颜料放得杂乱无章,但有一点,存放最多的是石青、石绿。绘事上也在努力学习古今大家创作出的青绿山水杰作,也渴望通过学习、探索,能找到自己用绿的语言和技巧,也明白这不是易事且道路漫长,或许终无成就,但自己觉得能欣赏绿色、融入绿色、画出绿色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