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周广宇 艺术室


传承与生成

——周广宇的水墨新图像
2020年05月13日 12:13  作者:周广宇  来源:艺术家  评论()

传承与生成

——周广宇的水墨新图像

/周广宇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县,虽然小县不大,但这里的家乡父老对文化艺术尤其热爱,有着特别强烈的精神诉求。也许因为先秦思想家庄子曾经在这里待过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文化的继承延续一直都是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性层面的东西更是在骨子里的。后来发现从这边走出来的搞当代性研究的艺术家的作品里都存在着一种类似的近乎宗教般的创作态度和审美情怀。这种抽象的创作态度和审美情怀在我的新水墨作品中散漫充盈。

我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他的作品是传统的那种,但我并没有因此而从小习画。只是偶尔会看看他的作品。这种偶尔的看我感觉也对我后来既尊重传统,又张扬个性的作品产生了一些影响。

对艺术的系统学习还是大学时期的几年。我的大学是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读的。学院里没有像其它院校的那种导师工作室。也就不存在会画的像那个老师的问题了。反而更加关照内心。去探索去发现。山东大学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文修养教育的院校。当时我们院的美学教授张义宾老师,他的“气论文艺观”研究和美学理论课对我的绘画产生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那时候我的作品没有现在这些作品的面貌,作品面貌的形成还是后来到北京眼界打开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每个艺术家作品面貌的形成都一定有它的渊源。

大学期间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消费在了图书馆,中西方的东西都在看。看了大量的画册,传记和文字,在画册上看传统的花花鸟鸟总是觉得有些苍白。后来到北京我接触到了传统东西大量原作的时候,彻底的颠覆了我原来只是看画册得来的认识。也是从这时起,对传统书画大师肃然起敬。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传统书画中优秀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但是我又并不满足于只是对他们的临摹,就算临摹的再好,那种图式语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自己的,毕竟每个时代所赋予艺术家的一定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临摹的重点是要体悟大师的气格、心性,以这种方式和大师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做自己。我后来又学习了西方的一些关于抽象艺术理论的书。《论艺术中的精神》《论点线面》等等。这也是后来我选择用抽象的元素符号来阐述中国传统精神要义的所在。

近现代大师里我尤其喜欢傅抱石和黄宾虹。傅抱石往往醉后,作品充满豪情,而且是用水高手,气清神贯。我的作品中也是非常注重用水,流淌、冲撞、破泼、罩染等,创作时的激情亦不只是醉后。我觉得黄宾虹的作品中则有一种抽象精神的东西,通过对技法的不断重复锤炼,而使这种本体的东西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只是借用了山水画这个传统的表现形式而已。我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是把传统的表现形式转换成了抽象元素,我是把传统的表现形式全部打散,分解掉,然后以一种意象的感觉重新构建画面,有绝对的精神指向性。我的画面里有干湿浓淡,有皴擦点染,有虚实疏密,有扬抑顿挫,是对传统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转换。另外对组成画面的线的质量本身亦有特殊的要求,我感觉这是从对笔性的掌握到心性传达的重要体现。

当然有些作品中的形式感和构成性也很强,特别是开始探索的前几年,这并不妨碍我现在身体力行的观点,反而是一种对各种图式探索的积淀。后期的作品也一定是在前期作品大量探索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搞艺术其实应该是一个自由表达的事情,你爱的,想表达的把它表达出来,这才是真的,它不是一笔一划的写楷书,不是每天临摹芥子园,这些东西只适合普通爱好者,孩子们的东西没有程式化,所以一出手就很大师,反而社会化的我们往往找不到自我,历代前辈大师创造了无数个高峰,有多少标准就有多少束缚。在传统高峰中游走然后出离。

正如李可染大师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不是让你像清代“四王”那样笔笔有出处,李可染大师也是这么做的,他是用自己的心性打进传统,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李家山水”,这从他的一系列的写生图中就可以看出。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其实是要表现自我。

传承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生成切合时代脉搏的新语言,让美术史继续延长和跨越,是时代所赋予给我们的,也是我的态度!

2016.7.15日於北京宋庄御风堂中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