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这件作品是我在2017年工作之后创作的一件较大尺幅的作品,作品宽400厘米,高240厘米,由四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不锈钢表面不能修改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雕刻时,只能淡淡的层层推进,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否则一旦刻的过深就无法弥补。进行《铸梦》作品的创作,对个人体力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整个雕刻过程全程站立弓腰状态,在雕刻不容易表现的部分时,一个弓腰姿势保持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作品雕刻完成后,因为没有过相似材料的装裱经验,将作品立起来使其具备展览状态也是经过了反复实验调整,画面要求平整度要高,当时咨询了多位老师,也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确定的是PVC板加不锈钢架的结构,要求误差要控制在最小。
作品是在不锈钢板上利用手工雕刻的技法进行创作的。画面中,近200多位抗洪战士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战斗场面组成了山脉的形状,象征着抗洪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构成了犹如大山一般的铜墙铁壁,与洪水抗争,力量如山。画面左上角的军人用尽全力举起的大锤如灯塔一般照亮了周围,表达了抗洪精神鼓舞着所有人的创作理念。通过作品来表现抗洪精神,以不锈钢的镜面特性反衬出每一位参观者,将这种精神反馈给每一位观者,希望每一位观看到此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大我”。
我采用在不锈钢板上进行手工雕刻的创作方式是从2011年开始的,经过在铜、铁、铝等多种类金属板材上利用磨、刻、高温火烧、强酸强碱腐蚀等多工艺技法的反复实验与推敲后,最终确定的创作方式。当时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材料工艺技法实验,我利用这种工艺技法在不锈钢板上创作了风景、人物肖像等多系列作品。作品由于镜面的特性导致很难拍照,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完整效果。近几年对不锈钢材质进行了更多的实验探索,雕刻痕迹的方向不同,反光则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整个创作过程和最终作品效果都吸引着我继续探索。现在我仍然在利用这种材质进行创作实践,并感觉这种材质还有很多独特的效果可以挖掘,通过材料技法与创作主题的不断尝试,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