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弱化是义务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小学生不用写毛笔字、不用画蜡笔画了;也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小学美术课程变成自习做作业,或者干脆让给“语数外”了。于是,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愈来愈弱化,学校的美术老师往往成为教务处的“义工”或者学校的“闲杂人员”,学校的理由是“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如美术班、书法班门前却车水马龙,论小时计价的高价培训,家长们仍然热情高涨、不辞辛苦,理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明明在义务教育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基础艺术教育,却非要家长们、孩子们牺牲双休日、花费天价学费去挤、去拼。到头来,学校乃至家长都抱怨孩子们“压力大、负担重”。这种舍近求远的心态、需求与教育的倒置,已经扭曲了几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很多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是流水线生产出的“考试能手”。但是,作为培养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应该活生生、充满朝气、充满情怀、充满对一切美好事物憧憬的人却越来越少。可见,我们的义务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孩子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美好表达,写写画画的基本能力被扼杀了,他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的兴趣,缺乏审美情感,缺乏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早已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走上了仅仅追求“德、智”的独木桥。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到学生从小就是小胖墩、到大学仍然弱不禁风,才想到在中考时恢复体育考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觉醒、应该改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强化美术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主要从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入手。在倡导美育的同时,从心理学、生理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又引入了智商(IQ)、情商(EQ)和艺商(AQ)的概念,简称3Q。“艺商”又称艺术智力,是人们认识艺术、感受艺术、辨别艺术,判断艺术价值,创造艺术成果的能力。情商、智商先天性因素较大,但艺商的后天培养作用显著。可以说,艺商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技巧。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商,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造型能力,最终促进创造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步入成年后具有较强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对困难、失败轻松应对,事业成功率较高。因此,美育被称为体验教育、趣味教育,也被称为素养教育和通识教育,综合起来应该是一种生活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加强美术教育、提高艺商水平的黄金阶段,参与艺术创作是提升艺商水平最快捷的渠道、最有效的方法。
提高全民综合艺术素养是繁荣艺术市场的首要前提。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教育很发达,艺术普及率很高,学生观看艺术展、参观博物馆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是非常平常自然的生活习惯。欧美国家的孩子,能随口说出卢浮宫里几幅名画的作者和历史故事,随时能聊上几句对现代艺术的内心感受,艺术鉴赏力已普遍较强,推动艺术市场成熟而繁荣,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中国学生的艺术鉴赏仅停留在观看影视作品、玩电子游戏、听流行音乐的娱乐层面,主要是感官体验,层次还比较低,看大片多、听明星演唱会多、进网吧多,很少主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很少听现场交响乐,对艺术品、高雅艺术体验的积极性缺乏、鉴赏力缺失,造成我们整个社会民众的艺术素养不高,艺术氛围不浓,整体文明程度还亟待提高。因此,处于艺术创造和艺术传播末端的艺术市场,在我国并不成熟,范围窄、圈子小,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很明显,一直处于低级阶段。前几年艺术市场的“繁荣”,投机者拿几张名家作品送个权贵、办个事情,并不代表这些人具有多高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只不过一种艺术和权利的交易罢了,作品被权贵们套现后,又最终回到购买者的手中,然后停止了流通。画家们被前期的虚假繁荣搞得飘飘然,大批“生产”,不断抬高价格。突然一天,权贵们不敢收了、投机办事情的人不再买了,整个艺术市场偃旗息鼓,业内便开始急火攻心。这就充分说明,我们以往的艺术观念出了问题,艺术需求的培养出了偏差,归根到底还是美术教育出现了失误。因此,只有整个社会民众的艺术素养普遍提高了,大众化艺术需求和艺术消费机制形成了,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高、更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谈到美术教育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类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艺术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艺术观念和欣赏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是成年后无法再弥补的。”其实,人大代表提出中考改革,把美术纳入中考范围,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将来都成为艺术家、画家,而是强调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加强基础性、普及性艺术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对于我们早就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教育创新,只能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抓好基础美术教育是构筑“文化高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迫切需求。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构筑“文化高地”、文化艺术要“保高原、创高峰”,这种美好愿望不可能一撮而就,不是靠几名画家画几张画、音乐家唱几首歌弹几支曲儿、书法家写几幅字就能构筑起来的,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从儿童抓起、从青少年开始,把美术教育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全过程,让美术教育大众化、艺术消费平民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全民素质提高、推动艺术市场繁荣、推动文化高地的构筑,让中原更加出彩,共同构筑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应该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欢呼,为美术纳入中考鼓掌。
(本文发表于《大河美术报》2017年03月31日-05版 作者:王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