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孙振华 艺术室


美在当下

2017年01月09日 13:29  作者:孙振华  来源:中国画家网  评论()

孙振华

 

    对当前中国的审美现状,我并不以悲观的态度去看它。

    有人说,中国已经与美渐行渐远,我看这未必是在贬低今天。我的基本看法是,美从来就是历史的,是建构的,是生成的;如果我们以静止的眼光,把美看成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亘古不变的东西,

    那么,这个想象中的“美”与中国的确是渐行渐远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思考审美的问题,在思想方法上应该把它历史化。所谓历史化,通俗地说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当下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面对的是全球化、辛亥革命一百年来的现代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问题……一百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还不是审美,更重要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的变化,审美的变化只是相随而来的次生的变化。

    我们每个人可以结合个人的经验仔细想想,与三十年前相比,今天与过去是不是不能同日而语;假如与一百年前相比呢?用天翻地覆或者沧海桑田来形容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和今天中国已经渐行渐远的“美”是什么呢?这要做具体分析。美有不同的形态,实际是不同时代的想象方式,这种“美”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改革开放以前的?

    显然,今天的美与过去的美是不同了。马克斯·韦伯在谈到现代性的时候说,它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祛魅”,这种祛魅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对传统美的颠覆和解构,在一个解构的时代,转型的时代,现实世界和审美世界必然面临着一种重组。过去,人们把美的理想寄予将来,现在,由于当下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将美的理想寄予过去,于是,在审美问题上出现了许多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言论;出现了“美在过去”还是“美在当下”的分歧。

    最重要的问题是,时代不同了。

    在时代的巨变中,不仅审美对象的属性改变了,审美的主体也改变了,这种改变的重要的特点是形成了美的多元化的需求,差异化的趣味,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统一性,大家都认同的美的标准非常困难。

    还有,在这个时代,审美本身成为了一个弱问题,而社会的问题凸显了,政治的问题显了,经济的问题显了……它们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问题的时代,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希望“审美”能成为中国现实的中心,不仅不可能,而且不正常。

    中国八十年代出现过“美学热”,这和当时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是有关的,当“美学热”消褪之后,各种社会问题出现了,理想失落、伦理失常、功利主义这些“非审美”的东西大行其道,大家好像不谈美了,这是这个时代的症候。

    不是这个时代没有美了,而是美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今天的美学理想需要立足当下,进行建构。我不主张厚古薄今,更愿意承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拿公共空间来说,有人说今天的建筑糟糕、广场糟糕、住宅糟糕、雕塑糟糕,带着糟糕的眼光看,什么都不好,带着历史的眼光看,发现“糟糕”的背后,首先是社会学的原因,至于美不美,是要具体分析的。

    和一百年前相比,中国普通人的居住水平,公共空间的性质改变了很多。我们要看到历史的变化,过去有公共空间吗?过去的张家花园、李家老宅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吗?更不要说皇家禁地,就是七品芝麻官的县衙,能随便进去吗?在神权时代,王权时代,有那个时候的空间美学,有壮美、崇高,有对称,有中轴线,有等级制的规矩和方圆……当然,今天的情况仍不理想,但是,这种不理想不是因为放弃了昨天,而是,要在昨天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相对理想的今天。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市民社会,它将逐步开始以普通人的尺度和感受来营造空间;今天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解放,而不是抵抗每个人内心里那种变革的要求,回到过去。

    在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今天,人的欲望在今天越来越多地被释放,现代化的召唤释放了每个人内心的需求,这是双面剑,它同时也催生了每个人的贪婪,人人都想住豪宅,开靓车,这种时候,美演化为和过去不同的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化的,消费主义的方式。这种美的当下方式或许不理想,但我们也只能立足当下进行分析、批判、建构。

    对当下的审美现象,未必需要用简单的好和坏这种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特别是不宜于用过去的“好”印证今天的“差”。我不愿意轻易地做判断,更愿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审美为什么变成了审丑,理性怎样变成了经验,理想主义怎么变成了娱乐至上?这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我主张冷静地分析审美问题,对审美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古,把它问题化、历史化。过去有过去的问题,今天有今天的问题,历史上不存在一个乌托邦的美好时代,也没有一个想象中理想的过去.历史上美的艺术创造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资源,但并不等于历史上美的现实。特别还要指出的是,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是有区别的,现在一种普遍的情况是,拿古人创造的艺术美来比对今天的生活现实,这是一种错位。

    我们可以欣赏陶渊明的美好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这并不等于那个时候普遍的生活现实,看似潇洒的陶渊明在诗歌里也写下了他借贷无门,愁苦无告的时候。所以,与其一味崇古非今,不如更多地研究当下,研究这个时代的问题,建构当下的现实相匹配的美。

分享到:
7.86K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剩余可用文字数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