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吴秋雨 艺术室


山水心象—中央美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八人作品展,走进滨州

山水心象—中央美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八人展作品集
2016年07月15日 02:26  作者:吴秋雨  来源:中国画家网  评论()

(序言)

 文·秋雨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山水乃造化之物,人之归宿,山水画家创作之源泉也。

   庄子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此语与画家相应。吾辈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游历于山水之间,得山川之灵气,解自然之物理,道法自然,不徘徊于笔墨程式之间。印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

画者,虽强调另辟蹊径,不囿成法,然须以古人笔墨为基,明于继承与发展之理。明人董其昌曰:“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强调 “师前人”与“师造化”之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

   中国画之文脉,或称之为传统精髓,自宋、元、明、清、大量作品,经历史淘汰,积淀下丰富之精品,以某种规范长期保留下来,并做为一种相当稳固之审美标准、内在逻辑规定,预示着未来之发展方向,做后学者之标本、研究之题材。后人在继承与发展,仍要时时回头审视传统,借鉴古人成功经验,向前发展。

宗炳提倡“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效法自然,抱全守真,行术入道,进而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向‘神入影迹’之‘观道’渐进,为山水画提出‘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之穷尽其神、其理、其道”,贯穿“山水心象”之道。

    故师造化者,静观自然之境,必经心之感动,先动于情,后动于笔,身心投入于山水之间,将心源之象转换为笔墨心象,方为上乘之作。

    笔墨语言创造与自然之状有本质之别,摆脱对物象做穷形尽相之描绘,是自然形态通过人主观意识化之形态,却与自然法则及规律相统一,笔墨语言是画家“怡悦性情”趣味之创造。

中国文脉中最有代表性视觉化文化样式之山水画,在探索宇宙自然奥妙之时,古人不满足于描摹客观物象之外在体貌,一直具有强烈之精神性与自我中心态度,将包蕴着中国哲学内涵之创造性作为绘画追求至高境界。而笔墨创造与发展更加强调语言体系之“心象”,经文化修养逐步完善,笔墨精神与形式应用,乃画者在创作实践中始终追求之核心。

   今人方振武、饶坤、张刚、湛思亮、贺斌、秋雨、黄建立、程灿八人,有志于山水画研究与创作,求学于中央美院教授陈平先生,皆为同道者。受陈平先生言传身教,诗书画印,皆有传授;先生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吾辈受益匪浅,学成出道,各寻其路。同学者着眼自身感受抒发,诗情画意,体会不同;方振武笔性松动,气息萧涩淡泊;饶坤秀气淋漓,张弛有度;张刚水墨厚重,气势雄浑;湛思亮线条活跃,多而不乱;贺斌追古造意,色彩斑斓;秋雨氤氲气象、平淡华滋;黄建立笔墨率真、娴熟洒脱;程灿笔意凝练,构图新奇;各画者,虽师承于陈平先生,然皆继承于“山水精神”之要领,各有所得,其貌各领风骚;悟得“他法”而使造化与心源共鸣之“山水心象”,萧简清静与“意在尘外,奇生笔端”阴柔空寂之境。在作画过程中与自然之“形”“神”“无”“空”融为一体,自我创造。同学者受益于陈平先生“道技双修”之教学理念,得之启发,各自逐渐成形。

    时代生活引发冲动与思考,而获得孕含个性化之创造密切相关。民族艺术如离开本民族文化母体,就失去灵魂与价值。

    由此,笔墨创造在弱化绘画对感官刺激同时,更加强化绘画心性修养功能。证实吾辈追求“笔墨心象”之道,对中国绘画遴选必然结果。

   吾辈同学者遵行陈平先生之教诲:着重解决,临摹,写生,创作基础性问题。诗、书、画、印四为一体,注重“文心”之修炼,着力画外功夫。不走捷径,脚踏实地,不断求索。今其面貌,只是吾辈探索之过程,不能定为成熟之貌,仍须不断努力,寻找自己之符号,经不断探索与提炼,加强文化修养,不断创造。以鲜明时代精神与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之嬗变与升华,使传统山水画艺术获得新生。

   吾辈同学者,择其作品,聚集成册,相互交流。虽自圆其说,然不敢自负,意在“抛砖引玉’,望有知识者高抬贵手,指点迷津,不甚感激。

                                                  癸巳年夏月于北京思逸草堂   秋雨

 

分享到:
7.86K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剩余可用文字数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