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造化 文/秋雨
庄子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此语与画人相应。吾辈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游历于山水之间,得山川之灵气,解自然之物理,道法自然,方不徘徊于笔墨程式之间。
静观自然之境,皆有规律可寻。崖上草舍、润底栈道、丛林丘壑、溪流瀑布,转换笔墨于纸上,欲让观者读之如临其境,即可居、可行、可游者是也。乃符合《风水》之道。
师造化者,观四季之不同,风晴雨雪之变化,时代景观之变迁,寻找笔墨语言,抉前人未发之奇秘,标新立意,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也。
写生欲与山水相融,一草一木,千岩万壑应细心解剖,后经营于笔墨之中、阴阳动静、边角虚实,须符合于画面整体也。
乙酉之秋,与陈平先生写生于太行郭亮村,遇雨数日。时有烟岚从岩壁发起,变幻无穷,如临仙境,观其境而动于心,固知“山之生命,得之于气矣”。堪舆学曰:“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气乃万物之生源,得画如此,自然气韵生动。
对景作画,不为眼前景物所牵制,应删繁就简,虽移景借物,却不失地域之面貌,山水之精神也。
写生神韵为上,形似次之,主次分明,笔到意到,自然成画。如作大山,须寻山之龙脉,跌宕起伏,近者实而远者虚矣,实者用笔之质,是平日课画之功也,虚者用意之处,是画者用心经营之处也。
然简最贵,简之入微,虚之入道,恽南田云:“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未穷,虚之谓也。”高简非浅也,郁密非深也,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简意何在?此谓:“无一物中无尽藏。”应目会心,迁思妙想。
“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自然是月,人心如水,同一景观,画各有异,乃人心性之不同也。
吾与陈平先生学艺数年,游历于南北名山。故有几点心得,试以抛砖引玉,岂三言两语能尽意也。然天地造物,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须靠诸方家之智慧去探索、营造、完善……
2006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精神高研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