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志学先生开始研究冰雪画,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雪皴法、重叠法、泼白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发”等一系列冰雪山水画技法,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得以拓展。
矾墨画海技法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硕士研究生课题班于志学冰雪画工作室的研究生(黄埔六期)河东刘坤研究整理,秉承于志学先生提出的“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创作思想,并在于志学先生亲自悉心指导下经反复实践演变而成,论述如下:
涉及的冰雪画技法:(附注1) 重叠法 排笔法 雪皴法 光栅法 泼白法 拓矾法
工具准备: 冰雪山水画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仅以水作为调和剂的思维定势,在原有水的基础上加入矾,使之产生矾水水痕线,因此在创作前要准备好矾水,宣纸以夹宣(二层的)为宜,毛笔以加健的狼毫较为常用,如塑造浪花、礁石等,羊毫笔用于渲染天空及远景海平线等,其他工具与传统山水画用具大体相同。
矾墨画海作画步骤: 一、构图(采取焦点透视); 二、落墨,由中景主浪画起,以拓矾法(附注2)画浪花飞溅,注意层次的变化; 三、用雪皴法分别画浪花上面卷起和下面向上涌的翻转海浪。注意由上向下涌的海浪须自上而下反复施以雪皴法,而由下向上涌的浪,则须从底向上以重叠法层层皴擦,还要兼施拓矾法,方能体现出泡沫夹杂着水珠翻滚上扬的质感。中景画至七成可向远、近景拓展推进,留有三分余地是为了最后从整体角度全方位来调整 ; 四、近景以泼白法结合重叠法,画出千层浪涌、大浪淘沙的效果,行笔要慢,须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处对比强烈远处对比模糊的透视变化,还要遵循节奏、韵律、聚散、等形式美法则构成要求; 五、远景用排笔法结合光栅法自内向海平线推着画,最远的海平线附近的海面要用清水蘸墨或色来画,这样可以减少因矾痕过亮而产生的强烈对比,使之逐渐虚化、产生旷远之感; 六、清水调色或墨染天光云影。点景可加以三五渔船、冰排雪山、岛屿礁石、鸥鸟翔集、点点白帆…… 七、整体调整,画面“灰”的地方,尤其是中景大浪、主浪的背光部分,要用重墨在反面积二到三次甚至更多遍,来强调黑白灰关系、彰显墨分五色之韵味。
附注: 1、所涉及的冰雪画技法,详见于志学老师的《冰雪山水画技法》; 2、拓矾法是在于志学先生创造的冰雪画系列技法中演变出来的,由邵本茂先生首先尝试用以表现树木枝干、松柏挂霜等题材的创作,后经李振东先生等加以反复实践形成了一种擅长表现较为繁复的自然肌理形态的冰雪画表现技法。 具体方法为:在正稿(反面)上叠加一层生宣纸,用喷壶将其打湿,再以加健狼毫或石獾笔施以墨或色,要力透纸背,形成斑驳的点状肌理效果,谓之拓矾法。厚重密集之处可重复使用此法多遍,直至得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3、以大海为题材的创作,意境往往深邃博大,所谓“海纳百川”,常和大海相配合的景象有冰山、冰排、雪包、沙滩、渔船、鸥鸟、各种海洋小动物、赶海人物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