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任乘鋈 艺术室


砚边随想

2015年12月08日 09:39  作者:任乘鋈  来源:中国画家网  评论()

    遁入绘画领域,于我来说是件既惬意而又幸福的事情。很多人都在说:“一辈子能把兴趣和职业合为一体是件很难得的事儿”。不经意间自己在工笔人物画的领地里默默耕耘已有十几年的功夫,无论生活怎么辗转周折、期间风雨感同身受我却没有轻言放弃,就一直这么画着。也许是自己纳于言表罢,很多时候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想法就愿意通过画面去慢慢诉说,在一遍又一遍线与色的交织下,渐渐地积累完成了三四十张或大或小、像样或者不像样的工笔人物画,其中褒贬自有纷说,对我而言收获的永远只是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践行艰辛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我的绘画道路中,很多人都给过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没有他们的耳提面命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也无法去揣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总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有缘能拜师何家英先生门下,蒙其不弃,先生总能在我不同绘画创作阶段有针对性的给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先生的学生当中没有人不曾领教过他近乎苛刻的要求、具体到工笔画的方方面面诸如:题材、境界、风格、造型、用线、设色等。甚至连绘画完成参加展览时采取什么样的装裱样式、镜框颜色、尺寸等都会提出独到的要求。用老师的话总言就是“讲究”。正因如此,当“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巡回展亮相全国各地时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身为“何家军”的一员,我清楚自己的处境。毕竟,高山仰止、想超越前辈艺术家的想法和念头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想法和念头终归是狂妄和幻想。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创作出一些好作品以无愧于老师的教诲。所以,在经历过一段现代人物画创作之后,开始把目光定位于黔东南少数民族的苗女。在老师门下,每个人都谙熟了老师教过的技法程式,怎么画不是问题。但是画什么,以什么视角去看,是我们应该深入去研究的问题。几次去贵州雷山西江苗寨和从江岜沙苗寨,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野,目睹一群群苗家男女,他们以田园为诗、以歌舞为伴、以山花为妆、以米酒为饮、以山竹为音、以粗布为衫的生活场景,无不令每一个山外来客艳羡之极。此时此刻,你总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喟叹。天与地、山与人、和谐而美好,又哪能是久居都市的人能堪比的呢。我的作品《守望》、《满月》所记录和承载的母子情深也许只不过是我们每个人儿时的一段记忆片段,它离我们已经很远但是似乎又很近,但愿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淡忘。而《遥远的记忆》更多的是让我思索那种传统的农耕文明、那一段男耕女织的场景,“织布染色”也许对每一个生活在幸福怀抱的孩子们来说恍如隔世,“织布染色”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打了无数次的折扣,而在那遥远的地方却依旧存留,但是若干年过后,这一切还在吗?这一切还有意义吗?这是我们都需要思索的事情。同样的,我也画一系列的苗族女孩,她们或悲或喜、或歌或舞、或静或动,不管怎么样,那份质朴与单纯已久驻心田,相较于都市女孩中那种矫情与造作,我更欣赏她们身上所透出的含蓄与温婉、自然与真切。这也许就是我钟情于斯不悔的理由罢。

    生活的希望、往往需要艺术去点亮。吴冠中先生曾经感言言:“100个吴冠中不如一个鲁迅”。确实,在儒家思想中“成教化、助人伦”的入世思想下,绘画艺术的震撼力也许敌不过其他姊妹艺术。如:文学、电影等;但是,绘画自有独特而恒久的力量把芳香撒入人的心田。而当每一个真正的画者都拿起画笔的时候,我深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会让这个世界布满新的气象。

分享到:
7.86K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插入粗体文本 插入斜体文本 插入下划线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邮件地址 插入图像 插入引用 插入引用 剩余可用文字数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