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武先生,他出生于1947年浙江湖洲,其父郑一飞先生是画坛“猫王”陈莲涛大 师的弟子。世武先生早年曾在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过美术理论和素描西画,上世纪六 十年代曾出版过连环画和宣传画等。在画家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受到父亲书画艺 术的熏陶,并得到过著名画家王个移、陈莲涛等前辈大师的指教。他在油画中造诣 也很深厚,在文革后期与陈逸飞共事于油画创作。他勤奋学艺,潜心精研,在借鉴 各种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的海派风格和特点。
郑先生的山水画有着鲜明的海派形式和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表现风格:形态逼真, 神气生动。作品淳朴酣畅于率意之重,寓刚于简括之内,大笔挥洒不拘小节,一派 墨气淋漓,勃勃生机之象。所画山水不是某山某水,而是胸中之山,胸中之水。或 曰所画乃云中山,山中云,云水不分,树石浑然,又或曰所画乃四时之山,山之四 时也,其作品神意兼备,生机勃发,浑厚华滋,率意写之,胸中逸气尽出腕底,不 傍他人蹊径而有成法,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可敬之处。《轻舟已过万重山》《江山多 娇》《万里长江天际流》《山雨欲来》《苍山初春》等作品透过淋漓挥洒的笔墨, 表现出山川之灵气,人与自然之协调,表现出他在增添水墨的韵味和用笔技法,以 收刚柔相济之妙。是苍劲的力度与润泽的隐透之美相结合的新探索。是画家成于胸 中,即发之于笔墨的升华,把水墨山水的表现技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
郑先生在山水画中,很重视大的块面结构,来自互焕黑白对比,但线的运用是他的 基本的艺术元素,这表现在他的骨法用笔墨功力,表现在他对特有的形式美的 法 虽源于客体的结构,但它更多是画家主观的创造。并且往往因此形成画家自己的风 格。《黄山烟云》此划左边一片悬崖拔地而起,直冲霄汉,宛如刀切劈斧,气势逼 人,右下数峰森然如剑戟,形成一种冷峻森然,高古苍茫的境界。全图开合得宜, 疏密有致,景色交融,气象万千,雄浑壮丽。这幅画在技法上,以墨线为骨, 擦 点染,浑厚华滋;复施以泼墨、泼彩,五光十色,把黄山的气魄描绘的淋漓尽致, 凝聚着画家的一片深情,从景而论是千山万壑,气势雄伟;论意而言是寄情黄山, 歌唱祖国。处理这样宏伟的
不是仅具上壑一般画家所能胜任,必须要有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 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热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黄山烟云》之作 集有石涛得黄山之气;梅清得黄山之韵;弘仁得黄山之韵,郑先生得 黄山之灵也。真是:斜阳险峰云雾深,笔端天然万壑声。无数奇峰冲 霄 擦点染黄山魂。
作为一幅山水作品必须首先掌握宾主关系。善画之中,虽欲皆善,必 有一二者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风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 言。”山水画,须先立主峰,然后众山横伏,群峰盘附,千岩万壑, 旁见侧出,也秩序井然,气脉流通,意境深邃。郑先生的画中你可以 从布局上感受到极尽造极之势,从画的内涵上,你又会感受到“排山 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激荡不已,与墨撞击,豪情四溢。浓墨 破淡墨、淡墨破浓墨,以湿破干、以干破湿,干辣百苍润,丰泽而弥 迷,元气淋漓,简洁明豁,有着热烈奔放,如火如荼的磅礴之气。不 论他是构图奇特,还是笔墨境界的酣畅淋漓,都充满了强烈的艺术个 性,能给人以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视觉冲击。这正是海派画家的 基本特征。可谓尽兴时,似夹雷霆万钧之力,落墨处常具精心动魄之 奇。在寸 尺褚素宣中腾挪跌宕,在鸿幅巨篇中蟠卷。
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江山多娇》《万里长江天际流》《山雨欲 来》《苍山初春》等作品中透过淋漓挥洒的笔墨,我们可以感受到山 川之灵气,人与自然之协调,表现出他在增添水墨的韵味和用笔技 法,以收刚柔相济之妙。是苍劲的力度与润泽的隐透之美相结合的新 探索,新进展。是画家成于胸中,即发之于笔墨的升华。
《春山新雨》,则是“得笔墨之于余,触氤氲之分,混纯中放出光 明”(石涛语),深化了云中的森严和禅密,在山光水影云烟的对应 下,在寂静中底沉厚重的山籁,穿谷奔涌,是诗是歌,视觉听觉似乎 同时感应,苟以泉水之心赏之,“此画之间外妙也”,如果说前景是 境象,而后者就是心象,是画家壑成于胸中,物化于自然,而发之于 笔墨的艺术升华。在整个作品技法处理上,他保留了焦墨技法,又在 水破墨、墨破色、色破水和墨破水等技法上进行综合实验,于水墨淋 漓中表示出烟云变幻,出世超尘的缥缈意境。使画面更加完整,呈现 出秀美的审美情趣,做到在艺术欣赏上雅俗共赏,致力于意境美的创 造和商品高韵致的艺术追求,诚为典范。
《山雨欲来》画家采用大块泼墨、泼彩,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 然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大气磅礴,画面上大块的雨云从远处奔涌而 来,山风推动云块,被乌云遮盖的山、树朦胧隐现,而云后阳光下的 山景又清晰可见。从构思、布局、用笔墨成面,郑先生只采用勾、 泼、染等泼法一气呵成,用墨线勾出山头、坡脚的轮廓,然后用淡墨 横点积染,浓墨破出层次。再助之以渲染,则更富于水墨变幻,多次 积墨。益显得山峦浑厚华滋。用重墨点簇山头,则上密下疏,云气自 然浮动于山间。树干用浓墨一笔画成,上点“大浑点”作叶,山脚、 溪岸则用饱含水分的笔,尖上略醮浓墨,点叠而成。云气略用淡墨空 白,再加渲染。整个画面浑融而清灵,迷蒙而厚重,把水墨山水的表 现技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深化了山雨欲来的森严和神秘。
郑先生的画作,既是具体有感,有情有味的艺术形象,又有品位不尽 的时空,古往今来,不是外来者的旁观赞叹,显然这种角度也无可厚 非。郑先生是把自己的生命、家庭、生活、世代承传的深动感应,与 历史、时代、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融其神思。《轻舟已过万重山》这 是郑世武先生的又一幅佳作。它在真实的一瞬,表达了祖国江河山川 从古至今的悠长岁月,以雕塑式的骨法用笔,突出山体的峥嵘雄奇,
善于用黑白对比,层峦叠嶂,造成严整浓重的量感和质感。剑戟似的 山峰,奔腾激越的江水,云封雾锁,远处一舟,冲浪冒险,表现出山 峡特有的雄奇险绝的意境。有了这种意境,画面增添几许亲和跳动的 音符。现实的、历史的、又是实于画家心中理想化的,客观的再现与 主体的表现融汇一体,有笔墨,有构成。皱擦点染的形式美感,又深 蕴着意境美。
《江山多娇》之作,就是呈现了一种豁达的情性,线条在那时的作品 里就是一个抒情的构成符号,在与美交相表现同时,还潇洒地放逐着 色彩,彩墨点线的现代构成方式在他的笔下作品中有着极为个性的表 现,表现出彩、墨、点线的律动,在不失中国画笔墨的前提下,利用 色彩、点线充分展示他理解中艺术时代感。江山多娇的形色神貌于深 沉蕴籍之中,有一种鼓荡生机的浩然之气,一种厚生载德的博大精 神。一种湿润华滋,秀色灿然的美感。展现出一种“自然之性”与 “内涵之神”用笔劲健,力透纸背,积健为雄为厚,表现技巧丰富, 时而浓墨点染,时而枯笔皱擦,或以劲峭的线条色勤。或以晕浸的水 墨浸洒,对渴笔与润笔有很好的探索。郑先生笔下的景物,毫无雕琢 习气,远山深秀,树木葱茏,舟桥树落,高低深浅却很自然。山水的 花青运墨渲染,另其明润葱郁的韵味。完全是江南的山光水色的特有 情趣。
《万里长江天际流》画家用写意的手法,泼墨、勾 、点染等手法,用 色素淡,用墨深沉,水墨浓淡干湿运用恰当、黑白层次分明。苍山翠 巍,雾气腾腾。山中、江面云雾采用留白表现,从而给你产生“万里 长江天际流”的遐想,江中帆影增添画面的生机。构图、拔款奇特, 使境界浩莽、大气磅礴。
郑世武先生的画,无论山水、走兽、还是人物,纯以灵性为之,甚以 捕捉自然为契点,其画随形就势,笔笔相生,始为得气,浓淡干湿, 轻重徐疾,均从率意中来,呈现出“无边界”之感。将笔墨之神、 意、气皆融于作品之中。他的走兽图——《草丛双雄图》,此画结构 透视鲜明,手法细腻,神态不言而威。特别是双虎之间的透视关系犹 得难见,尤其是右虎的脊背线条处理,将右虎威风之感演绎得极其自 然。整张草丛双雄图不单是双虎的突写,更巧妙通过配图来实现整体 的美感。往往画虎之人喜欢将山、松、岩石、作为配景,而此图却不 然,将最为常见的河畔来作为配图,更增加画面的灵动性。画面的草 丛笔法张扬而显力度,画面视觉冲击力有一种“威武全、英雄胆、人性 化”的本质气概。求真和友善,完美和精神,潜藏在画中的感情,寄 托着他的理想和艺术观。人与物“抒情、言志、明理、变法”的互通 境界。
郑先生在艺术里深刻地感觉对象和深刻地感觉自我,让他们和物象相 互交流,和表象相互渗透,成为画中有我,我中有画的情感流,把主 体内心最直接体验融化入一自然表象中,达到人物合一的境界。也就 是说,郑世武先生超越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用人性中最美好、 最纯粹的心灵之光照亮绘画艺术,就是于它能够对心灵和宇宙作深度 的综合和深刻的把握。他的成功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