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中感悟中国画&
#60;?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周建设,又名周建伯,湖南湘潭人,高级画家,国家级画家,设计师。曾任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会员)、中国书画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华民族书画艺术网常务理事、中华民族书画艺术网常务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华北地区理事、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作品和艺术传略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世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众多国内外著名画家名人辞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著有《周建设中国画》、《建设艺术工作室(素描)》等数十本画集与技法书。
回顾我近些年的创作实践,在笔墨运用中到底保留了多少传统笔墨特质,笔墨形态是否具有了当代审美品质等问题都在其次。令我愉悦的是作画过程中的体验,笔墨规范桎梏下的个性意识得以张扬,由笔墨自身传递出的多样意绪与作品意欲传达的题旨有了较多的契合。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有人说,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画家的笔下虽然只能是具体的形象,但那种具体样式有否美感,完全与那个具体形象的概念类别没有关系,比如当把我的很多画说成是“另类”时,其划分标准显然就不是艺术的而是理性辨别的。事实上,任何画家喜欢的就是由直观而生成的某些主观的视觉样式而已,至于那些视觉样式可以用怎样的语词来称呼并不重要,那些语词在字典中的定义更是与画家风马牛不相及。
线,是中国人观察社会“人为”地从客观物象中抽取出来的符号语言,它折射出独有的哲学观、审美情趣和主观意识。在中国画理论中,我们赋予它太多的含义和内容,它蕴含了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并在数千年的进化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因此,调动笔墨本身的表现性功能,寻找笔墨语言与表现题旨的高度契合,应该是当下人物画创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笔墨与造型的统一,是所有中国画类对语言艺术的共通终极追求。在人物画创作中追求笔墨与造型的统一,就是不能仅将笔墨视作造型工具,而应该在笔墨服务于造型的同时,凸显笔墨自身的表现性功能。换言之,此时由抽象笔墨自身传达出的精神意绪,应该与作品主题内容意欲传达的精神意旨形成高度的契合。
唐代文学家李翱向药山禅师请教什么是“禅道”时,药山回答曰:“云在青山,水在瓶。”大意是说:不必计较云将变成水,或水将变成云。
中国画靠灵动的笔画与层次丰富的墨色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国画中每一笔的转折顿挫、飞舞、冲缓……都是艺术家感情的表达,个性的折射,因此有“画如其人”的说法。都要包含自己的激情,同样,国画的精妙之处也在于画家的感情投入,所以说,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苍白的!
“笔墨”不仅是一种语言方式,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能够敏锐记录创作者情感意绪,准确传达其审美判断的精神载体,这与西方绘画由“表现”至“抽象”的现代历程有颇多相似之处,越是充满情感的艺术作品可能距离理性的认识就会越远。
我早期的作品以古代诗词为题材占的比重相当大。古代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
在古代诗词中一方面符合画家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渗入了画家的人格和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中国画通常是指自然意象,以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自然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