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画家档案 刘仑 艺术室


我是个穷画家不在意知名度

2009.10.18 19:14  作者:刘仑  来源:羊城晚报  评论()

  刘仑,“潜藏”在中国画界的元老级人物

  他是中国第一位石刻画家,其长征油画熏陶了几代人

  文/本报记者 陈晓璇实习生 王世宇图/本报记者 郑迅

  几天前,97岁的广东老画家、广州画院首任院长刘仑当了一回老“新郎”,携老妻重走红地毯,补办结婚证。闲聊之间,记者发现刘仑原来是“潜藏”在中国画界的元老级人物,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是中国第一位石刻画家;唯一一位四次重走长征路写生的画家,著名的《红军过草地》正是他油画的“处女作”;他还冒着生命危险赴朝鲜战场写生;参加西藏民主改革,创作了《奴隶翻身图》等著名国画……

  昨天,本报记者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敞开心扉,思绪飞扬。尽管在88岁时因喉癌做了声带手术,声音暗哑,但他还是字字铿锵地“吼”出来。讲到激动处,更是紧握拳头,猛拍桌子。

  三个半小时,这是刘仑近年来最长的一次对话。97岁高龄的他,一颗心仍萦绕着激情的革命年代。

  谈画坛

  现在一些画家脱离生活

  “有些画家依靠照相临摹,不是现场素描……”

  羊城晚报:您刚刚“领”了结婚证,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刘仑:我老啦!现在跟社会有些脱节了,有些孤陋寡闻。我生来嘴唇厚,笨嘴笨舌,交际差,88岁做了喉癌的声带手术后,讲话更困难。但我脑子里面问题很多,每天看报纸,也不是绝对一无所知、不知天高地厚的。你们就把我当成忘年交,我只讲真话,绝不讲假话,但我可能会讲错话,不是说97岁水平就一定很高。

  羊城晚报:您现在还关心画坛上的事吗?

  刘仑:我觉得现在的一些画家比较脱离生活,他们的作品比较“贫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缺少生活,即使有些画家创作很热情,但追求创新也受限制。有些画家依靠照相,用相机拍下来后就在家临摹,都不是靠手、脑、眼睛到现场去素描的。但是呢,要的钱反而就越来越高了。老是说创新,什么力作、精品,都是假的。这么搞,怎么能把中国的作品推向世界?

  谈修养

  画家“生活不能乱七八糟”

  “一个好画家应该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羊城晚报:您觉得现代一些画家修养不够?

  刘仑:是的!修养不够,创作力降低了。运动员都要有修养,画家更要有修养。只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好的灵魂,不是好的运动员。同样,画家修养不够,创作力也就不够。画家到了一定水平还要冲线就很难,所以永远都不能骄傲,不能自满。画家要画出水平,画出修养,不是画出“黑哨”,画出“大家”,那都是吹出来的。

  羊城晚报: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您觉得画家应该包括哪些修养呢?

  刘仑:画家作为一个人,不仅是画家,生活不能乱七八糟,生活枯燥,没有节奏,也就没有美感。解放前有些文人很颓废,有点病态,却把自己看得很清高,实际是很空虚。现在有人提倡“文人化”,不问政治,生活吊儿郎当的,这样价值观就糟糕了。我解放前也受到清高思想的影响,但后来渐渐抛弃了。我个人体会是:画家要多读诗歌,诗歌有韵律,对创作会有启发,还要听音乐,看运动,看线条,要有综合素质。一个好画家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不是单一的画画。

  谈创作

  我仍坚持“为人生而艺术”

  “我很大胆,自己报名去战场写生……”

  羊城晚报:您一向坚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画家也要关心政治,为什么?

  刘仑:是的。我到现在仍坚持这个原则。解放前,我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反帝反封建,那时我是“口头的革命派”。后来,1951年我参了军,当时我已是中山大学的副教授了,但我想当

  一个文化战士,副教授也不要了。

  羊城晚报: 参军第二年,你就赴朝鲜战场写生,是为政治,还是为艺术?

  刘仑:当时我的觉悟很高,知识分子参军,也要不怕苦、不怕改造、不怕死。很多人一说到前线,就说我有老婆啊,不打仗。我很大胆,自己报名去战场写生的。到枪林弹雨的前线去,那可是真正的打仗,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但要过知识分子改造思想这个关,坚持为人生而艺术,我必须这么做。

  羊城晚报:您还画了很多长征题材,为何对长征题材情有独钟?

  刘仑:我不是红军,但走了四次长征路。前两次去,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的,第一次是拍红军长征纪录片,很艰苦,几乎是靠骑马、步行走完的,回去后我一口气创作了版画《红军过雪山》、《红军过栈道》等,《红军过草地》是我油画的“处女作”,没想到却很成功。后来要拍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万水千山》,总政就点名要我去担任艺术指导。两年后,我觉得还有很多题材可以做,于是自己独自一人踏上长征路,回来后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长征的作品。

  谈名气

  我没有拉人帮我“吹喇叭”

  “那一套我也知道,但不愿意做……”

  羊城晚报:本来你是画版画的,怎么后来又转画国画了呢?

  刘仑:我参军后到北京,发现北京的古文化很多,文化也很解放。时代的内容太丰富了,但版画有局限性,表现不了。并且艺术事业很长,人的生命很短,搞版画体力劳动很大,我担心慢慢老了,就干不动了。加上我小时候学的就是国画,所以转钻研国画顺理成章。

  羊城晚报:为什么在市场上很少见到您的画?

  刘仑:我的画从来都不拿出去卖的。但是,我送人的画,即兴挥毫送人的画,还有偷仿我的画,都签着“刘仑”的名字在市场上卖。我自己赚不到钱,价格还被压得很低。有没有“派系”操纵价格,我不敢说,也可能有,我不理会他们,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不属于任何派别。

  羊城晚报:冒昧问一句,为什么你有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果,但知名度却不高呢?

  刘仑:知名度,这个是人为的,是吹牛皮吹出来的!但是我没有拉人帮我“吹喇叭”,也没有“抱大腿”。我是个穷画家,没有用钱收买过人家。道义上给我写过文章的人也有,但都不是抱大腿、拉关系的人。我不像有的画家,开会,捧;写文章,也捧;广东话叫“车大炮”, 我没有。

  羊城晚报:您在意自己的知名度吗?

  刘仑:我要是在意的话,我就写自传了。我社会活动能力差,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吹牛。那一套我也知道,但不愿意做。

  话说回来,我觉得自己的画并不错。美协、广州画院颁给我艺术终身成就奖,我知名度虽然不高,但能拿到这个奖。我的作品被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收藏,这就是实力。我相信我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谈金钱

  画家不可因“财”丢“才”

  “我不反对艺术走向市场,但这市场比较乱”

  羊城晚报:你觉得现代的画坛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吗?您自己是不是大师?

  刘仑:我不是大师,但我是一个好画家。至于有没有大师,我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能力评价。但是我认为好的画,不管是谁画的,都是好画家。但画家互相吹捧、用钱拉拢,都不是好画家。现在有些画家讨论艺术,不是那么团结的,都是顾着画自己的闲花野草,遇到艰苦就缩退,这怎么能创新呢?

  羊城晚报:现在有很多画家都盯着艺术市场,期待自己的作品升值。

  刘仑:我不反对艺术走向市场,但这个市场比较乱。画家通过自己艺术劳动创作的作品,得到报酬是应该的。但有的画家太过重视金钱,画家是需要黄金的,太穷的确画不了画。但是画家的品格是黄金买不了,画家以自己的艺术之才获得财是合理的,但千万不可因贪“财”而丢了自己的“才”,不要为财而丢了艺术。

  最新消息

  前几天,一封越洋来信令刘仑惊喜不已:

  八幅绝版画作丢失60载

  忽闻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10月13日,刘仑收到一封来自伦敦的信,是大英博物馆寄来的,信中带来一个好消息:刘仑丢失60多年的绝版作品至今“存活”,正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着。刘仑很奇怪,并不知道自己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更不知是哪些作品。于是家人按信上提供的电话,向大英博物馆亚洲部询问。

  14日晚,刘仑妻子杨姨的电子邮箱收到一封英文来信。附件上,刘仑上世纪40年代画的8幅作品历历在目,看得刘老目瞪口呆,高兴得叫起来:没想到它们“还在人世”!

  信上说,这些作品来自上世纪40年代一位英国驻华外交官的收藏。在其收藏的200多件作品中,有8件是刘仑的。大英博物馆正准备将馆藏的印刷品数据化,在2010年举办一个重要的印刷品展览并附有展览目录。此次是征求刘仑的意见,希望能授予大英博物馆作品原件的著作权(版权)。

  据介绍,刘仑的作品虽多,但多次经历失画之痛。最痛苦的两次分别是:抗战早期,他随军采访宣传抗日,出发前将大批石刻木刻作品藏在惠州家里的地洞,没想到,老家三次遭遇日军轰炸,藏画全被炸毁,好在抗战前他曾寄给鲁迅先生5幅石刻作品,得以保存。

  另一次是抗战后期,他赴湖南参加长沙会战写生,跟着抗日队伍转战粤北,画了很多战地速写、竹笔画以及木刻,曾在桂林、长沙、香港等地展览。展览毕,他把这200多幅作品托放在漫画家好友叶浅予的香港家中保存,谁料不久香港也被日军攻陷。一晃60多年过去,刘仑以为那些画早已被毁,没想到居然在97岁高龄获知部分作品的下落,这不是意外之喜么?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

  刘仑抗战木刻作品

  (部分)

  人物档案

  刘仑,1913年生于广东惠阳,擅版画。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中国画家、版画家,广州画院首任院长、广州市美协首任主席,现任名誉院长、名誉主席。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并加入广州现代版画会。是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发起人之一。其石刻画受鲁迅先生的赞赏,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石刻画家。1951年参军,曾赴朝鲜战地写生。1955年起,四次重走长征路采风,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万水千山》美术顾问。曾参加西藏民主改革。

  1987年,他在家乡惠州建立“刘仑美术馆”,是全国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美术馆。

  刘仑画语

  ●记住!鲁迅的遗嘱中有一条:不要做“空头美术家”!

  ●画坛上出现各种风格和流派是好事,怕的是千篇一律,唯我独尊。艺术上,应万花争妍,相互辉映。

  ●知名度很难讲,这个“知名”和“度”是人为的,不要自己吹牛皮嘛!如果我想写的话,也可以写自传,但是我没有拉人帮我“吹喇叭”,也没有抱别人的大腿。

  ●我不反对大师,但是如果是好的画,不管是谁画的,都是好画家。但画家互相吹捧、用钱拉拢,都不是好画家。

  ●有的人装聋作哑,把劣品假画塞进艺术市场,谋取小利,其性质是否如同卖假药?

  ●画家也需要黄金,但画家的品格是黄金买不到的。千万不可因贪“财”,而丢了自己的“才”,不要为财而丢了艺术。

  《红军过草地》

  曾入选教科书

  《红军过草地》是上世纪50年代,刘仑重走长征路的杰出画作。

  他满怀崇敬之心、饱蘸火热的激情,创作了这幅油画。

  从构思、布局到定稿,刘仑可谓殚精竭虑。

  这虽然是他的油画处女作,却获得巨大成功,常被收入介绍长征的书籍做插页,并入选教科书。后来,通过建军30周年美展,长期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分享到:
7.86K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插入粗体文本 插入斜体文本 插入下划线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邮件地址 插入图像 插入引用 插入引用 剩余可用文字数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