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艺术,一般设定在公共环境下的空间艺术范围内.在国内这一限定显然不足,这是因为公众艺术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选定权都在社团,政党,政府等机构的手里.其成分内容,没有个人意志的表达,他只代表机构的利益与机构的诉求.也就是说,该机构企图运用艺术的方式告知公众其要公告的内容.其用途本意既--广而告之.他们传达的信息都是机构充分论证,反复设计才出台的艺术品,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都很完善的体现了机构的诉求.而这一特点又是区别公众艺术与否的最主要的特征.所以说只谈公共环境下的空间艺术为公众艺术有明显的不足.
在中国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我们的画家,艺术家,都把自己视为公众艺术家。他们无论有无机构支持,政党支持都主动靠拢组织,从来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个体看待。而当今我国的机构组织也不把艺术家当作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对待。这样就形成,艺术家无论如何也要依附在一个机构或财团的局面。如果艺术家没有依附体,反而不被确认为艺术家了,可笑吧。事实就是如此,就像过去的一句话叫做,无君子不养艺人.
这样的局面无论对政府,机构,艺术家都不是一个健康的局面.更不利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机构或政府或财团无端的豢养一群艺术家,增加若干开支.成本却用于社会,应该不是一件舒服事。更何况艺术家之间又搞的一团糟,还要分出精力去管理他们.另一方面,艺术家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而在依附机构之下,有寄人篱下之感。他的思想又必须围绕着依附体旋转,这样他们的才智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就耽误了他们的一生(文革画家就是一例)。他们一生也画不出真正好的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耽误了中国艺术界几十年或上百年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空白。以上谈的非公众艺术的公众化造成的恶果。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艺术家的依附心态以及艺术家的人数大增,(因为上一辈艺术家被豢养,衣食无忧刺激了下一代年轻人使其人数飞速膨胀,君不见:当下艺术类院校人丁兴旺和各文理科院校纷纷开设艺术类课程可以证明。)使得艺术家成为社会成分的一股力量,一旦缺乏依附体,会对社会是一个影响。大家知道,思想的冲击是社会的动态主要因素,思想冲击的失控则是和谐社会的大敌。而艺术家这些思想制造者的庞大,正是思想冲击的主要源泉。庞大的人群,机构与组织的资源不足,必定产生大量非豢养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依附心态又没有能够解决,很有可能成为逆社会的豢养群体。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其根源就是非公众艺术的公众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大力提倡家私艺术,把大众的,大概念转化为部分人的,家私的小概念。铲除机构豢养机制,不在刺激后来者,这样不但可以消除思想集体混乱,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产业化。同时,也可呈现艺术的缤纷色彩,各地域,各层次有着各个不同的审美特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再也不是当前的几种形式,几个风格的争斗和复制。这才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
这样说和这样做不是没有基础的空谈,中国有着这样的传统,比如说,倪云林,扬州八怪,八大山人,虚谷,石涛等信手拈来就不计其数,这些人都没有政府的支持,但却做的有生有色,并且成为中国画典型中的典型,并发展成为中国画主要审美特征。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反之,那一代一代的宫廷画匠,生活虽然脑满肠肥,衣食无忧,却在绘画领域很少留给后人什么文化遗产。不是他们无才,只是他们有了依附对象,他们画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依附体受意下完成的,没有他们自己。而依附体对于绘画绝对不会比他们更懂艺术。这就是他们的悲哀。而那些没有政府支持的画家却有着辉煌的成就,当代这样的大画家应该不会是少数。他们如同古人中的高士,不解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他们的土壤,搬开他们头上的石头,他们会长的很高很大。
应该说时代呼唤着当代隐士,当代隐士也在迎接着新的艺术春天的到来。只要他们坚持着把握住自己的艺术,信念不被潮流激荡,不依附于人,文化产业化应该就是他们的春天。他们的隐逸也正是他们的资本,他们可以笑看当代。
搞公众艺术的人还是让他们搞他们的公众艺术,装潢,装饰,环艺,地景,雕塑,设计类。这些也是不错的谋生手段,无可厚非。对国,油,板也还是有一些艺术家去做那些公众艺术。但是对于收藏家,心理应该明白,这些公众画的国,油,板与收藏几乎没有关系了,如果收藏,也是公众事件的左证而已。其艺术价值退而居其次了,其实画的好坏都不重要了。真正要从艺术角度收藏,却应该从非公众艺术作品中选择与藏家产生共鸣的东西才是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