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本平台“十二名家 一幅俗画”的观点,引起众多微信朋友关注,阅读量已过三万。留言精选早已爆满。笔者对全部留言逐字阅读,归纳筛选,对其中比较集中者进行研究。全部留言者认为此画格调低俗,且存在诸多艺术规律方面的不足。这样的画展示在重要公众场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微信名 江北画雁人,邱明功留言:
这些画家现在理念方向都找不到了,既要迎合上级一艺术为人民大众,又要让老百姓喜欢,画高雅的怕老百姓不喜欢,那就以颜色为主,花花绿绿鲜艳俗气,(受近几年农民画影响)。他们认为这就是艺术为人民。真是可笑,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做为中国当今国画艺术顶端人物,你们的画是代表中国画发展趋势和水平。用色可以画中国画,照样画出雅俗共赏的有着传统好作品耒,但不是这种艳俗伤眼劣质画。把中国画误导向歪路。
微信名 皮老留言:
俗得掉渣。从此事可看出国家美术界已经崩溃到了何种地步!为了某种目的,可以如此厚颜无耻的糟蹋艺术,糟蹋传统文化,这帮以艺术家权威自居的权贵们出此洋相实在令人汗颜齿冷。这将成为新时代美术界的最大笑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建设美好世界》(局部)1120*206厘米。张立辰、郭怡孮、杜滋龄、詹庚西、郭石夫、吴悦石、刘大为、冯远、王明明、何家英、徐里合作。
12位名家集体创作,为什么会是一幅俗画呢?
一种比较集中的意见,认为名家们个人水平是高的,只是众画家合作难度大不好统一,而效果欠佳。也属于正常,不应该批评挑剔。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一罗列,以微信名懿华的留言可见一斑。
节选懿华 留言:
各位艺术家息怒,就这十二位画家每位各画一幅我深信谁都会画出一幅好作品,而不会画不出!但是你把十二画家非弄到一起去画,人物、花鸟、山水你弄几下他弄几下东拼西揍怎么能出好作品,这种方法是不可以的!
如果非得给艺术戴个长短的标准定位也过于牵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不能统一标准······!近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程十发、吴冠中、刘海粟等等统一了吗?如果把这几位大师弄到一起合作能画出什么画?这幅作出在组织者的失误是极大的不懂艺术……。 这幅作品是有合作的不完美性,但并不能代表这里所有人都不会画画都不懂画,言过则伤人,何必为一次失败之作而否定画家的辛酸!这是我的看法而已,如不达心意望谅解!事总有因,这12位不画,还得有另外的12、13位国之模式……!
事实胜于雄辩,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看看上世纪50年代,名家们合作的几幅画是什么境界,什么格调(作品从印刷品翻拍拼接),这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 50、60年代就我知道的众名家集体创作,除刊出的几幅外,还有《力争农业大丰收》、《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岱宗旭日》、《松柏长青》等反映新中国特色与建设,脍炙人口的中国画长卷。请大家把这些画作一比较,雅俗一目了然。
众画家合作自古有之,所以说,以众人合作集体创作作为没有画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和平颂》(局部)398* 201厘米 1955年5月 为了对世界和平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世纪和平事业的拥护, 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荪、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田世光、段履青合作,郭沫若题,对外友好协会藏。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敷衍、草率、不负责任。
微信名 常久青 留言:
都是大艺术家,谁看不出俗。相信他们个人的作品决不是这样子,这才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以此等作品被选中,来向全社会暴露出那些不懂艺术却当权者的素养。向机智勇敢的十二名艺术家致敬!
微信名Caogen_Yueren 留言:
趋炎附势,糟蹋艺术,糊弄当局,骗取钱财,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快餐快卖,无滋无味,过眼烟云,即来即逝!
微信名 朱伯芳 留言:
这12位大名家让人们羡慕的名人,没看到互相包容。只看到各自为政让对方出丑!结果全部没面子。”
我们就画论画,名家们出于什么目的,没有必要过问。但是敷衍、应付,是显而易见。我以为他们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一次大型创作,问题将非常严重。文化是关于人类思想、能力陶冶的,是为了让人类成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发自某种可鄙的功利动机。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名家除拿有国家给的高俸禄外,大多数还拿有政府津贴。长期画画自己卖钱,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却去应付,玩套路、玩心计,损人利己,毫无担当与责任之心,道德良心安在。
《首都之春》(局部)4560.6*67.6厘米 1958年11月~ 1959年6月 向国庆10周年献礼古一舟、惠教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合作!
画不好没有问题,在自己家里、画室里自我欣赏也没有问题,或者小范围、小圈子内互相吹捧、恭维或称王、封大师也无可厚非。问题是画不好就不能展示在公共场所,尤其不能展示在众人瞩目,代表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场合。画是画家画的,但是一旦展示在公共场所它就是公众属性,它对公众产生什么影响?对国家形象产生什么影响?是要负责任的,绝不能当儿戏。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局部)359*210.5厘米 秦仲文、关松房、吴镜汀、周怀民、郭伟璋合作,北京画院藏。
二是缺乏认识,捉襟见肘。
古时的名家,都是读了很多书,都是以“经史子集”为基础,有丰厚的修养,并能把修养转化为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作品。更重要的是名家能一生以国家利益为重,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能淡泊毁誉、坚守节操。许多人自己有着种种严格的为人要求,如唐人韩愈要求“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柳宗元要求是“谋道不谋富”;宋人苏轼要求在品德上应是“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王安石的要求是“修身薭行,言必由绳墨”;清人沈德潜则提出,如果文人“失身取高位”,那么就“爵禄反为耻”。
现在的名家一是通过职务、平台成名,二是通过炒作成名,三是通过获奖成名,名可以成,但腹中却是空空如也。从这幅俗画可以看出,一些被标榜成名家的人,一是没有修养作为底蕴,二是没有认识指导创作,他的艺术只能是大搞笔墨色彩游戏。中国画拿什么拥有读者,味道。而味道是什么?说到底,味道就是画的内涵,画家的学识修养。对一个缺乏学识修养的画家来说,他根本无法理解“中国画”一词的真正含义。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幅画都在亵渎、歪曲着中国画这个崇高的词汇。
《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67*129厘米1957年 胡佩衡、秦仲文、马伯逸、周元亮、周怀民、郭味蕖合作,北京画院藏。
中国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是由狭长的源流汇聚而来,至元而盛,至清而衰。今天国家提倡传统文化,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文化的断裂与丢失,而试图提醒人们将人生的社会争取推向自性的争取,并给以凡庸的世界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风采。这种断裂与丢失的后果是我们在风雅、天趣方面就不能追配古人,或并非发自心源,流为一种表面文化、泡沫文化。更有甚者以痞子习气相尚、以舔痔啜痈为美。就从对人生风范的继承看,中华文化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并且当作最高层次上的人格境界来加以超越。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可以使国人始终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作为可追慕和攀比的精神准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