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知名书画家屡被骗揭秘艺术市场骗术

https://www.huajia.cc  2015.01.07 20:09  来源:楚天金报 发表评论(0)
1 2
 

      支招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朱学杰律师—

      遵循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过程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朱学杰律师认为,艺术家维权的关键在于举证。“一些名家的参与会使书画展或出版物大大提升知名度、关注度,同样艺术家也能借此促进作品的销售。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程序操作,可以达成双赢的局面。但关键就是要注意保存证据,以备有争议时能依法维权。但如果连最起码的合同都没有,一旦权益受侵害该如何举证?”事实上,艺术家往往比较感性,比如杨白云,他仅仅因为程某挑中了一张他的得意之作,就视其为“知音人”,几顿饭下来,已将程某当成了可以依赖的朋友。所以,当程某提出帮他办画展,从他手里拿走那么多画,他竟然没让对方打借条。我们常说,亲兄弟明算账,借条是日后维权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书画作品进入市场交易,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则办事,如果当初杨白云让程某打了借条,这个官司十拿九稳可胜诉。但现在,变成各执一词,成了悬案。

      至于艺术家联合声讨哈嘿网维权事件,朱律师则认为,这是一次维权意识的觉醒。艺术家普遍法律意识较薄弱,而且总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便吃了亏上了当,除非损失特别巨大,一般不愿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觉得难为情,他们宁愿通过私下协商的办法来解决。而一些不法商家和骗子正是擅长钻空子。朱律师建议,书画家进入市场,就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办事,规范交易过程,不要轻信高价卖画的许诺,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书画经纪人张明—

      艺术家闯市场需专业人士帮忙

      书画经纪人张明介绍,在国外,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都是有经纪人的,好多还是学法律出身的。如果艺术家本身的法律意识好一点,相信在这方面出问题的概率也会低一些。张明是2014年3月认识杨白云的,因为欣赏杨的画作,所以毛遂自荐当了他的经纪人。最初,杨白云并未对张明提及其作品被“借”的事情,老人比较重面子,觉得难为情;另一方面,他仍然对程某心存幻想,觉得作为朋友,他应该不会骗他。直到张明陪杨去深圳的画室,从杨白云的另一位朋友口中才得知此事。在张明的鼓励下,老人才鼓足勇气,决定追回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

      张明说,现在,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书画市场更规范些,不少艺术家有自己的专业经纪人。但在武汉,专业的书画经纪人不多,不少艺术家自己开工作室,创作的同时做销售,或者直接选择和画廊合作,并没有请经纪人的意识。他认为,书画家进入市场过程中,还是有必要请经纪人的。多年来,艺术家们只顾潜心创作,不谙人情世故,也不太懂市场,更需要专业的人士去帮助经营。“你看,现在稍有名气的音乐人几乎都有经纪人,一旦权益受侵犯,就算他们自己不在乎,但他们背后的经纪公司很重视维权。很简单,如果你不重视,我找谁上版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经纪人就是一个‘排雷兵’,能帮书画家绕过可能遇到的坑儿。”

      相对来讲,书画家在这方面比较封闭,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想法。或许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他们更淡泊一些。

      现阶段,书画家进入市场,经常会遇到各类书画展览“借”作品,还有各类代卖作品的陷阱,这就需要提高警惕,前期一定要核实相关情况,确认该书画展览真实可靠后,再按相关手续规范操作。

      当聊到艺术家集体起诉哈嘿网事件时,张明认为,像Hihey的争议事件,实际上不仅仅反映出其本身商业模式上的问题,从整个商业规范的道德水准方面来讲也存在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如果仅仅从自己维护权益的角度来讲,当然可以说做一个高姿态,拿回应得的就行。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规范市场环境,惩治不诚信的公司,否则甚至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危害会更大。”

      链接

      书画市场骗术揭秘

      1.谎称出书骗财

      这招虽老土,但骗子最爱用,也最容易引盼望出名的书画家们上钩。

      2014年,就有一无业男子谎称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有合作关系,以帮助书画家出版作品集为名,骗取了69名书画家60余万元。

      该男子被抓后供述,他曾在其他类似的公司打过工,学会了这种骗术。被骗的书画家都是他在互联网上查找的,这些书画家急于出版自己的作品并出名,弄钱比较容易。可叹的是,其中一名书画家为了给自己出版一本专著,一下子就给他汇款26万元。

      2.以办展名义“借”字画

      这招也屡见不鲜,比如百味山水画家杨白云就是被程某以办个人画展的名义“借”走了162幅字画。哈嘿网惹人争议,也是源于其“办展”期间向众多艺术家邀约作品,过后却迟迟不还。

      事实上,有些人的手法更“拙劣”,却也骗倒了艺术家。此前,媒体有报道,一个农民假冒美术馆工作人员,以办个人展览的名义骗走了几位艺术家的多幅作品。对此,警方表示,“其实有些骗术很简单,而戳穿骗术更简单。只要一个电话问问就行”。书画家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根据对方提供的单位名称,先利用114查号台获知电话,然后再询问一下是否有此类活动或是此人,即能判断真假。

      3.炮制到账短信骗字画

      前不久,北京三名男子通过炮制的一条虚假的“600万元购画款”银行到账短信,诓走了一位老画家李先生的24幅画作,涉案金额近50万元。

      这三名骗子经常收集画家名册和联系方式,打电话联系,有时他们直接以“买画”为由上门看画。上门时,他们自称是茅台酒厂北京办事处负责人,买画挂在单位或送礼用。第一次上门后,他们发现李先生老两口手机随意放置。第二天上门时,他们一人陪老两口聊天,另一人则伺机把老人的手机拿进卫生间,将刚买的临时号码存入老人手机通讯录,姓名存为银行客服电话“95588”后再偷偷放回。之后,其中一人离开去“转账”。10分钟后,第三个人在老人家外用临时号码发短信:“你尾号……的储蓄卡账号8月17日12时05分现金收入人民币活期余额600万(工商银行)。”老人看到后信以为真,将24幅画交给在家陪聊的骗子,直到下午去银行查账才发现被骗。


1 2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