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中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2013.05.26 23:32 来源:新华网书画频道 发表评论(0)
五、国内的艺术市场发展状况及与国外的对比主持人: 刚才水先生也谈到美术批评很容易受到艺术市场的影响,下面就请您给我们谈谈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因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艺术圈之外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品,投资和收藏艺术品,您又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水天中: 艺术市场现在应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艺术市场就和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一样,也是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办法、经验,以及整个的格局,应该说是由外而内地发展的。由于这样的背景,一开始中国艺术市场的起伏、高下、冷热都是由于国外艺术市场的余波引起的。比如在七十年代,收藏中国艺术品的主要是国外收藏家,包括国外的博物馆、国外的私人收藏者以及国外的一些艺术家,他们看好中国的艺术品,包括中国古代艺术品和中国的现代艺术品。那时候国内没有人收藏,比如中国美术馆那时候举行了展览后,给作者发一个证书,我收藏你的作品!大家高兴得了不得,国家收藏了我的作品了,甚至可以写入档案了,他的作品曾经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可是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越来越上升,我们中国国内的收藏家开始出现,首先一些企业家有了收藏力量了,比如做房地产的,他个人喜欢画画。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中国藏家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艺术市场就已经不纯粹是一个受国外影响的市场了。 当然,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蔡国强、徐冰、方力钧、张晓刚,老一辈的吴冠中,他们的画价成十倍、百倍地在增长。很多人也在疑问,这是泡沫呢?还是一种正常现象呢?从我个人来说,因为我自己对市场缺少实践经验,我很少关注市场,很少关注艺术作品的行情。但是从中国和国外画家的对比来说,中国的顶级画家和欧美顶级画家之间相比,中国的画价并不高。比如我们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吴冠中这些人,他们的画价比过去来说高多了。比如艺术研究院有许多近现代名家的作品,那里面的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都是50年代在琉璃厂花十几块、几十块钱买回来了,现在动不动几十万、几百万,那已经非常高了。但是如果把我们的顶级画家和欧洲的顶级画家相比我们还不高。但是中国新起的画家,比如蔡国强、张晓刚、刘晓东这些画家,比国外的新画家的画价水平已经高了。这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些藏家和一般对艺术市场感到兴趣的人有这样一个疑问,现在国外的一些艺术藏家也觉得“中国的画家作品怎么这么贵呢?”由于这些老画家和活跃画家的拉动,使中国一般的画价也提高了。 水天中: 他们也曾经有这样的过程,比如像最有名的梵高,梵高生前只卖过一张画。有一年我到芬兰国家美术馆去,他们有一张梵高的画,而且收藏年代很早。但他们自我解嘲说这不是我们自己收藏的,是有一个资本家觉得梵高的画很便宜,后来他送给我们了,现在它却成了我们的镇馆之宝。所以西方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有些画家的作品在有生之年就很值钱,像鲁本斯、拉斐尔等,在活着的时候就在宫廷和教会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大多数画家活着的时候画并不是很值钱,然后随着整个社会购买力和经济实力的上升,绘画作品的价格同时上升。不说别的,拿油价、粮价来说就是如此,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从长远来看,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欧洲的,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但是中间比较大的波动和起伏还是有的。比如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日本的银行家、房地产商曾经以天文数字的高价买了梵高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但是他出了这个价钱以后这些作品的价格再也没有达到他当时曾经付出的那么高的价格。所以他要么就把这个画就收藏在自己这里,要么以赔本的方式卖出去。 水天中: 两种可能都有,比如拿中国来说,如果目前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不断上升,那我认为中国的画价起码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甚至还会逐渐地有所上升。如果说中国经济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者受全球经济的影响,那中国艺术品价格有所下降也是正常的趋势。 六、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与国外情况的对比主持人: 感谢水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很精彩的艺术分享,您经常在国外的美术馆、画廊走动,那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美术馆、画廊与国外情况的对比。近几年国内美术馆的展览很多,从今年开始博物馆也开始免费开放,对于这些现象您有何看法? 水天中: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为美术馆这个形式应该说也是外来的,虽然中国的美术历史很悠久,外国人也承认“中国人是一个擅长于绘画的民族”,但是美术馆这个形式确实是外来的。让公众观看绘画作品是历来就有的,吴道子在长安寺庙里画壁画,观者如堵,看他这一笔怎么画,下一笔怎么画,大家在下面欢呼。宋代经常有一些文士、贵胄,在春秋佳日往往把他的藏画挂起来,邀朋友来看。但是古藏画大多还是自己看,皇家收藏是整个社会收藏的最大部分,但那只是为皇帝个人而收藏,如“乾隆御览”之类。公共的美术馆是没有的。 主持人: 就是说艺术以前都是在上流社会或者文人雅士之间流传得比较多? 水天中:对,美术馆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期,当时有很多人提出建立中国的美术博物馆的建议,他们都是从海外回来,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国家的公共美术馆,面向公众的。划时代的一个事情就是在北京故宫,以原来清宫的收藏为基础建立了故宫博物院,这是民国时期,建立了故宫博物院,设立了完整的管理和咨询机构。门票当时想起来很贵,现在想起来很便宜,这是我们国家美术馆历史划时代的一页。 主持人: 也就是说美术馆虽然建得很豪华,但是馆藏的作品不够? 水天中: 有很多美术馆实际上是没有藏品的美术馆,他可能挂着很大的牌子,但是藏品甚至没有。而没有藏品的美术馆就像没有水的游泳池一样。 主持人: 我们知道欧洲的美术馆有很长的历史,一个镇馆之宝可能是几百年以前的作品。而我们的美术馆首先建立的年份就很短。 水天中: 对,这是历史的局限,特别是我们在20年代开始建立美术馆,接着马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我们的内战等等,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而对现在来说,美术馆又有另外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局限,就是重展览而轻陈列,展览就是我不断地办外面来的展览,比如画家办个展,或者流动的展览,许多大型美术馆都是一个星期换一个展览,一年下来一个美术馆可以办成百上千的展览!这在国外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不管国外多大的美术馆也不可能一年内办几百个展览。美术馆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就是藏品陈列,就是把你收藏的作品按照艺术史的序列固定地布置起来。不但你的美术馆里面有哪些作品别人知道,而且哪一个作品在什么地方都是不宜轻易变动的。 主持人: 就是说每一幅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比如法国的罗浮宫…… 水天中: 对,比如《蒙娜丽莎》,大家知道在什么地方,你顺着牌子就到那里了。有时候馆际交流,比如印象派展览到中国美术馆来了,必然把奥赛美术馆的画哪些取下来。但他们会在取下作品的地方挂一个标牌,标明这是莫奈的什么画,这个画现在正在北京美术馆展览。 主持人: 也就是说美术馆的陈列意识很强。 水天中: 这一点不要说在中国的民间美术馆了,包括主要美术馆大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最近我在网络上看到正在酝酿制定国家博物馆的条例,征求大家的意见。我觉得这里面就应该明确美术馆作为博物馆(条例中已经把美术馆划到博物馆里面),应该有符合、体现美术馆宗旨的基本陈列。比如中国美术馆收藏和陈列就是近现代中国美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那就应该对近现代的中国美术有固定的陈列。除了固定陈列之外可以办一些专题展览,比如我既有丰富的清末民初到当代的作品,就可以策划相关的专题绘画展览,展品也是馆内的藏品,但是我专门把这个东西调出来做一个展览。专题的展览可以变换,但是专题展览不能影响和干扰固定陈列。 主持人: 他们把自己美术馆的陈列展览和外来展览划分的非常明确。 水天中: 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才能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国内美术界有一些误解,说美术馆就应该关注新人,那些刚出来的新人为什么不扶植,不关注呢?光是关注着“老家伙”……实际上这里有个分工,发现和扶植新画家应该是由画廊来承担这个责任。 主持人: 国外的画廊和美术馆职责分明? 水天中: 对,美术馆就是按艺术史的序列来展示,进入艺术史了才把他放进去。 主持人: 他功成名就了,有一个展览的作用,而不是介绍新人的推动作用? 水天中: 对,画廊要不断发现新人,包括包装、培养新人,和某一个画家签了协议,你每年给我多少作品,我每年给你画室、生活费等等,双方同意可以签订这样的协议,国外的画廊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画廊培养、扶持的青年画家过了20年说不定就成了非常显赫的名家了,这样这个画廊就完全可以收回投入,而且可以取得很高的利润。而目前中国的画廊很难做到这一点。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美术馆的职能和画廊的职能还比较混乱,他们没有意识到各自的职责范围,我们的美术馆也肩负起了画廊的作用。 水天中: 是这样。 主持人:那水老师,今年有很多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在此之前很多博物馆还是收费的,这目前也是很热点的问题,您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水天中: 我觉得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应该说也是非常英明的决策。举个例子来说,英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英国的公立博物馆全部免费,不管你多大、多豪华、多重要,收藏了什么旷世奇珍,你也要对观众免费。你不免费也可以,你可以自己选择——你要政府拨款,那就免费,你要自筹资金,不要政府一分钱,而且我给政府上税,那你愿意收多少钱收多少钱。你不能说我既要政府扶持,要政府拨款,要把我的人员都管上,我还要卖票收高价,这在英国是不行的。很多国家也是采取英国的方式。但是还有一些国家不同,比如法国,他们有一个日期,比如每星期的哪一天对公众免费开放。还有一些国家是白天收费,到几点钟以后免费。形式很多样。 主持人: 之前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可能还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方式在运作,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运作方式。 水天中: 是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国情,中国有一个国土面积,城市人口密度的问题,比如有的美术馆仅仅对老年人免费,就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有人说现在对老年人免费,已经有人到馆里来洗菜了……但总体说来,这还是令我欣喜的,不要说别的地方的人们,就问首都市民:“你去过美术馆吗”?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没去过”,现在街上的老大娘也愿意去美术馆,这绝对是好事。 主持人: 让人们觉得博物馆、美术馆离我们生活不再那么遥远了,我喝茶、聊天的空就可以去看展览了。 水天中: 对,这是很好的事情,当然这也有国土面积、人口比例的问题,外国人像伦敦、巴黎大家都去也没有多少人。所以有人提出中国是不是可以低票价而不是免费,比如中国美术馆原来一张票20块钱,假定现在只卖2块钱,2块钱对普通的北京人还是拿得起的,但是对乘凉、洗菜的人还是觉得不划算的。在面向公众的大前提下,采取灵活政策也是可以的。 七、艺术在社会进步方面有什么功能和作用主持人: 刚才我们也讲到了美术馆的作用,实际上我们最后一个问题也和这个紧密相连,我们请水老师讲一下艺术在社会进步方面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呢? 水天中: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大的问题,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问题,艺术对一个民族、对全人类,或者对个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想艺术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它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群、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它的作用都是隐性的,而且是渐进的、逐渐的,按中国传统说法都是熏陶渐染的,逐渐地能够提升你的审美品味,提升你对一切美的、健康的、有生命的东西的热爱、关心和关注,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你如果希望用艺术来改变你目前的某一个具体问题,改变国计民生,这是不切实际的,也很难做到。 水天中: 对,对整个民族也是这样。 主持人: 但是整个民族审美的提高或者对艺术的理解对这个民族也是很重要的? 水天中: 非常重要,我们很难设想如果中国没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包括我们的长城、兵马俑、敦煌艺术,没有李白、杜甫、屈原,没有红楼梦、没有关汉卿,没有这些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很难想象。这些对我们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提到意大利人,马上想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艺术,想到那些时装和服饰,如果把这些都排除了,仅仅是那个血统的人和那个自然环境,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来说艺术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培植。 主持人: 非常感谢水先生来我们的访谈室做客,为广大网友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艺术分享,使广大网友对中国当下的艺术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广大网友参与,再次感谢水老师作客新华网。 水天中: 谢谢你,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