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价格谁决定https://www.huajia.cc 2013.05.24 22:18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表评论(0)
画家如何解决生存问题 有一个画家叫做梵高,他不卖画。梵高一辈子就卖掉一张画,他不主张卖面,他是真正埋头画画的人。但是他生活非常困难,以至于他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了。他到酒馆里面去喝酒都付不起酒钱,最后只有给老板画画。 《红色葡萄园》,是他唯一卖出的一张画。有不同的版本说法,但是我们比较相信他卖给他弟弟了,因为他弟弟是商人,很有钱,但是很有钱也不愿意买他的画,只是不能看着哥哥饿死,好歹买一张,解决良心问题。后来又倒手卖给比利时的画家,现在这画已经存在莫斯科了。他生活非常贫困,以至于贫困而死。后来他精神也不正常了,经常跟自己的画家朋友争论和打架。 这张画当时卖了多少钱呢?卖了400法郎。肯定是不能够让他永续生存的,这400法郎在当时购买力怎么样呢?我们了解了一下,看了一下反映当时的文学作品,在《悲惨世界》里芳汀为了给她孩子治病,卖掉自己一颗牙,那颗牙卖了40法郎。莫泊桑的的《项链》,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个假项链,这个假项链值500法郎。一个城市的平民为了出席应酬,戴一个假项链,都比梵高这张画值钱。梵高这张画才卖了400法郎。如果假项链存到今天,再与这张画比价钱,情况不一样了。今天这张画如果从莫斯科拿出来恐怕都要卖1亿美金了,假项链还是假项链的钱。这是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巨大区别所在。当然,《红色葡萄园》的巨大升值中一方面有较大的艺术虚拟价值,另一方面是后人拿来说事的实际功用价值。这说事的价值是后人追加进去的。 在当时肯定梵高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艰辛的。我相信今天我们的所有的画家都不愿意当梵高,他愿意取得梵高这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不愿意当梵高这么贫困而死的画家。 因此我们发现,即使为了艺术而艺术,在那样一个尊重艺术的国度里,比如法国,作为艺术家,仅仅死抱着艺术,也是很难生存的。 画家如何才能够获得生存空间 一般情况下,除了画画,画家是要出去任职的,有一定社会职务。比如说我们现在怎么认知画家呢?这个画家到底画得有多好呢?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你说让老百姓看,到底这张画比那张画好哪儿去呢?他也弄不明白。当然他知道一个事情,体制价值他明白,就是说这个人是美术家协会主席,那老百姓想,他应该画的很好,否则他怎么当了主席呢?此外,有些人是副主席,有些人是秘书长,有些人是理事。书法家协会也一样,在国家画院也是,我们有国家画院,国家画院的院长,人家一听这个人肯定特别能画画,否则怎么能够当国家画院的院长,他是以画家身份当的。当然还有副院长,顾问,委员等等…… 画家职务的社会认知问题 对于老百姓来讲,国家画院的人,他应该画得不错,这是老百姓认知书画虚拟价值的一种途径,中央美院也有美院院长、副院长,系主任,你是中国画系主任,应当这个人画得很好啊,否则怎么当了系主任呢? 你当了教授,你是国画系教授,他应该画的好。否则他有什么资格(虚拟价值)当教授啊?当然还有副教授,还有讲师,还有助教,肯定助教没有讲师画的好,讲师没有教授画得好。百姓在认识艺术的时候,是用一种社会价值方法认知的,不可能让普通百姓或者一般社会人群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种方法很容易辨识,尤其是城镇化以后,很多事情要作符号化管理,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职务都是不同的符号,这种符号就是一种身份识别体系。 历史上的艺术家“外赋标签”问题 明代很多画家都是有社会职务的,林良是锦衣卫指挥,相当于警长。锦衣卫工资很高的,而且不受编制限制,明代官场每个机构都有编制的,特务不受限制,可多可少。任务多,治安不好,要维稳了,特务就多一点。这个时候皇帝也给画家都安排这个职务。当然他们不需要做特务实际工作的,我们需要声明的是画家只管画画。明代皇帝偏爱特务,特务都是高工资,尤其是指挥。谢环和王鄂是锦衣卫千户。还有吴伟是锦衣卫百户。还有周鼎和郑时敏,是锦衣卫的政务。官比较大的都是指挥,林良和吕纪,都是指挥级别的。相当于特务的首长。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画家跟特务有什么关系。画家只是领这一份工资,皇帝给画家订立一个身价。并且以此显示对画家的宠爱程度。 在唐代的时候很多诗人,包括杜甫,杜牧、崔护等人也要做官。杜甫是唐代写诗最好的,他是工部的,就是工程设计院或者是建设部。而且他还不是正编制,还是属于巡视员那样,属于临时编制,可有可无的工部员外郎,相当于司局级还是副职局级巡视员。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豪杜甫,只能当一个建设部的巡视员,他必须得有相应的社会身份,来使得他能够在社会上生存。 即使是最著名的艺术家,也必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古至今,社会给予艺术家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一个虚设的官职,就是让他到一个地方能够领到工资,不要被饿死,至于给多大的官职,这是由社会评判价值体系决定的。 从艺术角度看价值体系 当然如果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这个社会价值体系有时候比较荒唐。唐代写诗最好的应该是杜甫,他应该当宰相,但是没有,他当的官有点屈。 用社会的价值,官职的体系(或称体制价值)去衡量一个艺术家,肯定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刚才我们前面提到的,难道书法家协会主席真的就是写字最好的人吗?难道美术家协会主席就是中国画画最好的人吗?也不一定。换作从商业角度来讲也一样,通过“超女”,通过“中国好声音”,推出来的这些歌手,难道就是中国最好的歌手吗?也不一定。但是,你总得有一种简便认知的方法,否则又归于“说不清”。 无论我们通过艺术评论还是通过一个社会职务的给予,还是进行商业的包装,实际上都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或者有一种办法来认识艺术家的价值。当然,这些方法应该综合应用,但是在实践当中往往都是偏颇的,都是强调一个片面的。因此看上去很别扭、很纠结,怎么看都是扭曲的。这在古代社会是这样的,在今天其实也是这样的。 为什么书画定价这么难 前几十年我们更强调社会价值认知体系,现在到了商品价值时代,站在市场角度认知艺术的价值,很多人会借助经济的工具,经济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书画的价格和价值关系,来给我们的艺术品定价,这里面有公开市场价值法,零售替代价值法,特征价值法等。还有两个指数,一个是国外很流行的梅 摩指数,还有雅昌指数。但所有这些工作并没有让大家感到信服,未能取得大家真正认可,成为给书画作品定价的简便方法。 艺术品有一个最大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实用生活、生产用品,这是跟标准化产品有很大的不同。艺术品本身价值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在物质层面的,因为在物质层面都好办,比如每平方尺应该多少钱,过去国家委托荣宝斋和文物商店订一个内部掌握的画价目录就行了。卖楼也是,以每平方米论价,菜市口地区如果是买新建的楼房中信城,开价每平方米4万或者5万,这都是容易说得清的。但是今天住在菜市口附近的画家,他的作品每平方尺能不能卖4、5万?没有办法说。这跟你住在菜市口没有关系。 画家作品该怎么定价 画家的画不在物质层面,一张小画一定比一张大画卖得便宜吗?不一定。画家画的作品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审美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一种很虚的。你用我们这种市场上流行的经济学工具,很难套用。这样对于我们评价艺术品的价值就变得很难。 定价其实办法还是在摸索当中,虽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并没有影响书画艺术品在市场的流动。我们发现了一个情况,虽然说不清这张画应该值多少钱,但每次一交易,马上就有价钱。这在拍卖会上特别明显,那个价钱很值得研究,怎么突然有价钱了呢?不是说价钱定不了嘛,是无价的嘛,怎么一卖就卖出价钱了呢?这个价钱肯定有道理,它在这个特定的时刻,真实地反映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因为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在市场中反映出来的这个价格,这一天在这场拍卖会中产生的价格就是有道理的价格,以利于在后来我们重复交易这件作品的时候,这个价格就是我们重要的参考系数,甚至在同一个画家的、同类作品继续交易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从这里面我们就更多的发现了很多可以找到定价方式的蛛丝马迹,即使这样,也不能够定出一个永远正确的价格。每一次还要靠市场重新定价。 哪些因素制约艺术品的价格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论,一个产品有价值或者有价格,原因就是说是劳动产品,产品中投入的时间,投入的材料,投入的能量,投入的技能,包括技术工人的水平。过去3级工,5级工,还是8级工,价钱不一样,是成本加上利润,你就可以给这个产品定出一个价格。产品的定价不可太过暴利,国家物价局会根据社会平均投入比及社会平均利润率对价格进行管理。 但是对艺术品国家物价局是没办法管理的,没有人知道这个画家到底画了3天还是画了5天,还是画5天画的画一定比半个小时画的画值钱。从物质的层面看画画投入的不是很值钱,就是用工用时钱,原料也没有值多少钱。经常有画家一平尺卖10万,如果用劳动价值论,怎么也算不出这个价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