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院:学院教育在当代·基础与专业教学研讨会https://www.huajia.cc 2010.11.06 09:33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0月12日,“学院教育在当代·基础与专业教学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授带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造型学院、附属中学等院系负责人,以及西安美术学院各系、教学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会议。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专家均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并就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分组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高天雄教授、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贺丹教授共同主持。 现将此次会议部分发言纪要整理如下,以飨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关心者。 王胜利(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首先热烈欢迎中央美术学院徐冰副院长带领一行来研讨当代美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如此大规模地带着这么多二级院负责人到西安美术学院来尚属首次。西安美术学院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就有很多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老教授任教,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的徐悲鸿先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带到了西安美术学院。 素描展不仅仅是素描问题,而是一个造型问题,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终生进行绘画学养和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素描教学是造型观的教学,是一个艺术认识的教学,是一个审美的教学,这个教学不仅是作为基础。中央美术学院素描展策划分了三个部分,一个是素描作为基础,一个是素描和创作的关系,还有一个是素描和艺术人生的关系,我觉得这三部分总结得非常好,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以素描教学为切入点,总结和分析了中央美术学院60年来的素描教学传统,梳理过去,是在未来的立场上研究学院美术教育的发展。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学院教育在当代,我们不仅要讨论素描问题,还会涉及到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美术教育应该说体系的建立和体制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引来的,因为中国以前是没有美术学院。什么叫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各个学校都对自己各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比如说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是不一样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都是民国时期建立的,历史都比较悠久。西安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都是与共和国同龄,都是延安鲁艺的分支。这三个学校传统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不一样,实际上是地地道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艺术学院。所以我们的传统要承接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博大深厚的周秦汉唐传统文化;二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艺术;三是光荣的延安革命文化;四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黄土画派是在西安美术学院建立的,他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思想。所以一个学校要有自己发展的轨迹,要有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特色。 西安美术学院在构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针对西方体制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以四大基础——①绘画基础,②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基础,③书法基础,④民间美术基础——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拓展了中国的美术院校专业教学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美术学院基础的课程体系是两大类:一是绘画,二是史论。绘画包括国、油、版、雕、设计类等专业美术课程;史论是中西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我们在这传统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中拓展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美术,增加到基础课和必修课;一个是把书法作为全院的必修课。这个改革,使得传统的两大类成为四大类的课程构成,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强化了中国主体文化观念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现。 第二个方面,中国雕塑进课堂。 我院率先将“中国雕塑石膏像”进入所有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课堂,打破西方雕塑长期统治基础课的格局,使学生从基础训练伊始,就建立对中国文化精神与造型审美观念的全面认识,从而使中国特有的造型规律、美学原则、艺术风格深入艺术思维。中国雕塑进课堂是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改革。 第三个方面,关于美术学院的定位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几经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几经修订,就是为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于美术人才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办教育应开拓视野,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不断提高美术专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途径,在教学体制、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改革创新,有效实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以坚实的教育成绩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培养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具有文化创造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美术人才。通才教育与精英拔尖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是艺术院校特点,符合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西安美院一方面为青年人走上艺术道路奠定基础,更重要的还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具有审美素养的实用性艺术人才,为文化建设作贡献,这是美术院校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我们要用行动回答“中国强大背景下学校有何作为”这个时代的命题。以多学科综合美术专业教育为框架,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创作、科研成果为核心,人才培养坚持“通识人才”与“精英拔尖人才”并行的教育模式。 现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里面有400所都有美术专业或者二级院,扩招带来以大为美的观念,大跃进的教育给中国危害特别大,没有人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教育界很热的话题“钱学森之问”,他提出来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始终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西安美术学院办学提出八个字“求真务实,内涵发展”。“求真务实”是秉持科学精神,“内涵发展”就是不做表面文章,追求深度和质量。 第四个方面,从工作室制入手,研究教学体制与方法的改革。 美术院校现在实行的是五种模式工作室制——4年一贯制、1+3模式、2+2模式、3+1模式、1+1+2模式,开展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一直是工作室制改革的基本点,其教学理念及改革思路,离不开专业方向的实践定位,离不开建立工作室的专家本人的学术导向,更不能脱离开学院整体的办学特色。工作室改革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术专长,能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系统、深入地学习、理解、传承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艺术流派或某种艺术理念,培养专业能力精深的美术工作者。改革的核心是切实推进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并行,纯艺术和实用美术并进,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并举,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并重的美术教学体系。工作室改革的过程就是学院特色发展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室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各专业与专业方向的优势,齐头并进。 中国画系注重继承民族传统并发展“黄土画派”与“长安画派”的优秀传统,尤其要重视挖掘与发挥刘文西的学术成就。刘文西作为自徐悲鸿、蒋兆和之后,对中国当代人物画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绘画大师,他以严谨的造型基础为根本,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为指导思想,刘文西先生创立的工作室,定位人物画创作课程为主体,形成了以“黄土画派”文化为主体精神的国画教学体系,应该说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油画系专业风格工作室围绕“中国新写意表现性绘画和现当代绘画”这两大方向来构架课程体系。版画系以其“国际版画工作室”,打破国内外界限,建构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平台。版画系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也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系、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影视动画系,积极采用“项目型”、“过程式”、“实战型”课程教学,择取富于区域特色的并可实施的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承担的各类大型社会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形成“教-学-用”的有机互动。工艺美术系将中国美学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纳入教学体系中,全面继承编织、陶瓷、漆画、秦绣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这两年,我们对已实行了十年之久的工作室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重新定位,力求在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的衔接上不断进行细化,对课程尤其是造型基础课的设置与安排上,要充分利用美术学院的造型优势与创意优势,一方面,不断地夯实传统造型类专业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教育等专业的“造型基础概念”,合理安排新内容、设置新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今后专业方向学习时奠定更加牢靠的基础。同时,还注重拓展新专业、新方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会对美术教育提出新需求,出现不少新型专业,它也是我们这次工作室改革的重要课题。 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代性的话题,在创作里面回避不了,在教育里面也回避不了,学生都在关注什么是当代性,中国的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些都要思考,这都是一些命题。中国的当代性应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审美特性,中国的艺术标准,中国的时代特征。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对当代性的误导与认识上的误区,致使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陷入很大的盲目性,要匡正对当代性的认识,要倡导正确的当代性观念,艺术创作和教育才能有发展。 我把我们的一些思考和方法,结合这次讨论先简单的说一下,下面有请徐冰院长讲一下。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从教学的角度把艺术教育问题的前后关系和背景,由两个学院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来讨论,说实话还是第一次。 我们这个会实际上是由中央美院素描60年这个话题引起的,我们是把中央美术学院60年素描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梳理。很多人看了觉得他作为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非常骄傲,因为这个学校的功底太深厚,而且真是一种很严谨的脉络传承过来的。另外我们还找了一些作者现身描述和回忆当时画这张画的情景,这个也是对教学研究非常有意义。我们又开了几个研讨会,一个研讨会是学院本身的新老艺术家的对话,还有一个研讨会是请了校外的很多比较当代的,或者说比较前卫的,影响力比较强的艺术家搞了一个素描为题的聊天会。很多人谈到这样的一种学院教育对他们后来的工作和他们的艺术,和他们整个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帮助。很多人从这里面看到一种受制约的、或者说受限制的、一种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确实也有很多压力,确实有很强的传统,但是由于大美术的发展,造型学科怎么发展,事实上美术学院本身都有一些压力。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今天中国的艺术现象和了解中国今天的艺术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必须要了解我们的过去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习惯了总是把我们的艺术和创作与西方进行比较。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让我们的思维总是和他们进行交流,但是我们实际上没有太积极地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过来的背景进行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