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精神缺失了吗
林明杰:这是个伪命题
先不评价在这次美展上获奖或参展的工笔画好坏与否,只是觉得以“写”还是“工”来分高下,是没有道理的。纵然是要否定这些作品,也应该换个角度。中国画从古到今一直在变,从材料、技法、形式到理论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写意画是直到明代陈白阳、徐青藤之后才逐步壮大,与工笔画分庭抗礼。占据上风则要到现代了。所以,若论“传统”,工笔还似乎更“传统”些。
有观点认为画画应该“写”,而不能“描”。那得看你怎么理解“描”。李公麟的白描不是被视为“宋画第一”吗?据说张大千卖自己的画,最贵的也是白描。“写”也是多种多样的。狂草、楷书、隶书、篆书都是写,一样吗?无论“写”还是“工”,都是技法。技法确有高下之分。这对一个内行的鉴赏家和艺术家来说,并不难区分。现在的误区是,我们有些专家似乎没有意识到,无论“写”还是“工”或者“描”,都只是中国画的皮毛。中国画在技法和形式上并没有金科玉律。我们今天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画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千百年来,中国画能生存、发展,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不在于“写意”还是“工笔”,而是由于中国历代画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视角,所深入的心灵世界,所引领的精神境界;还由于它反映的时代的气息,折射出的中国文化情怀和风骨。纵然中华民族在异族的奴役下,文人依然不折不挠地用新的笔墨样式来画出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当代书画创作写意精神的缺失,是个伪命题,没有学术价值,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中国画是否能振兴,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能赢得评委和专家,而是在这个世界和中国都充满变数的时代,能否赢得世人的心。谁知道未来的中国画应该怎么画才是正确的,只有成功了才知道。在八大画出八大这样的画来之前,我们谁能告诉他怎样的笔墨才是符合传统的?
再说这次美展上的工笔画。从技法上看,这些年轻人不输于那些对他们指手画脚的老师们,甚至有所进步,可喜可贺。但是,只是技法上更会画了,却看不到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更多的是对评委和公众肤浅审美需求的讨好。同时,由于“写意”族群“意境”缺失,笔墨无奇,更衬托了工笔画的“强盛”,惹来一场争论。
刘星:缺乏经典艺术的传统教育
写意画也不仅仅是在这届美展上“失落”,前面几届美展就几乎看不到好的写意作品,这是因为当代写意画就没有什么新的面孔。写意画真正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画写意画的都是什么人呢?首先是文人。比如徐渭,他首先是文学家、剧作家,其次才是画家。而当代创作写意画又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美院、画院系统出来的,这些人传统文化积淀少、缺乏生活创作的源泉、闭门造车、都和老师一个面孔,这自然导致当代书画中写意的笔墨越来越少,写意的精神更难看到了。当然,美展情况比较特殊,写意画本来就很难处理好美展要求的大题材,而写意画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比较个人化,没有一个刚性标准。
当代从事工笔画创作的艺术家经过美院的系统教育,从素描、写真开始,造型的能力很强,工笔画水平自然就很高了。这反过来也说明了现在的院校教育大都囿于技术层面,不缺西方的东西,而缺我们经典艺术的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