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https://www.huajia.cc 2009.08.01 17:2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近日,由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名家美育访谈成功举行。包括程大利、曾来德等在内的近二十位书画名家和美术教育专家参与了现场访谈活动。大家围绕着青少年美术教育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畅谈了各自的看法。我们摘录了专家的部分访谈内容,希望借此能够让大家对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一、艺术家的责任及艺术教育的意义 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美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著名美术教育家) 如何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实质上和艺术技能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有些老师往往把美术学习当作技能学习,而忽略了美术教育的另外一面,就是它的人文。它的文化传承,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品格的提升,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特别要留心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提高,这不是一日之功,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跟老师的修养,跟老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解比较片面,就容易陷入到单纯的拿起笔来画画,就是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对于技能背后的很多文化的东西,关注得不够,所以要特别强调美术学习不止是一个技能训练,还有文化的学习。 孩子对审美的理解应该比较宽泛和多样化,不能只限于“草地上开满了鲜花”才是美。 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著名画家、理论家)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主张首先孩子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艺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人的天性,而且要把这种天性保持终生,这是艺术教育最神圣的目的。 艺术越来越假,离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艺术教育就失败了,艺术就是要让人永远真实,充满情感,懂得爱,懂得怜悯,尊重伦理,变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趣的人,这是艺术教育的最高目的。 陈仕彬(著名书画家、独立艺术家、PHE创始人) 怎样才算一个独立艺术家? 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最起码应该具备三点,第一点就是一定要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面貌;第二点要有支撑你风格面貌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第三点就是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怎样得到认可,或者说作品在这个社会中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艺术家的追问,对艺术价值的追问最终就是一点——“成教化,助人伦”,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弘扬真善美。 曾来德(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著名书画家): 从“中国书法之乡”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如何倡导这个时代的审美,如何来引导这个时代审美的倾向,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首要责任。我的家乡是四川蓬溪。蓬溪是革命老区,又是扶贫县。作为一个蓬溪人,我无法不关心这个地方。改变家乡帮助家乡,是我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但是用什么方式呢?最后我想到了书法,但是书法是一个非常纯粹、非常诗意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他又怎么能跟现实的生活和社会之间发生必然的联系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整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就是通过书法来培养一大批蓬溪籍的书法家,而且好多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实力,持续培养了17年。然后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就是把书法转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元素,生活元素,赶上我们国家倡导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好时期,于是蓬溪开始成为书法文化为核心的一个创意的典范。就引出了像“中国书法城”、“书法名人牌匾城”、“书法岛”、“书圣殿”、“书法艺术博物馆”、“国际书法会议中心”、“书圣酒”、书法校服工程、书包工程等等一系列的创意,很多事情以固有的书法形态为元素发展,同时他也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一种大众受益的社会形态,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这样慢慢地也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认同,所以在蓬溪这个地方,书法已经成了大众谈论的一个话题,成了全民的一个审美的方式。 郑勤砚(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中央美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换学者和客座教授) 艺术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艺术教育究竟有什么用呢?我想,首先,艺术教育增进了孩子的智力,它增进了左脑的开发,因为我们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手、动脑、动员全身心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非常轻而易举地投身到这样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当中来,而且他受到美的熏陶,智力方面的成长,动手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潜移默化地促使他的左脑发展,然后也刺激他的脑力成长,学习艺术的孩子更聪明,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艺术教育在人的更重要的成长方面,应该是在美感成长方面。当你投身在艺术作品欣赏当中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快感,一种非常好的放松,其实我们是在释放我们的心灵,跟作品找到一种对话的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沉浸在线条和色彩的魅力当中,你会感受到放松,我想其实这个就说明艺术教育事实上可以促进我们美感的成长,进而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 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样重要 美术课程的重要是跟美育联系在一起的。美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里实质上是一个贴标签的教育。我们实质上是告诉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只能在于客观。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标准,这个是关系到文化的传承问题。还有一个创造力的问题。现在社会很注重个性,艺术也一样,到了现代艺术以后,美已经不是艺术唯一的追求了,个性和创造性成了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蒙克的《呐喊》,所以我觉得两个方面要对应统一起来,一个是审美能力,一个是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也要实现二者的统一。 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 儿童画教学中,教师最应该坚持怎样的教育理念?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化发展。人性化发展在教学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要尊重孩子。要承认儿童自身具有绘画的潜能,一定要好好地爱护和保护儿童的原创性,让他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自己创造形象符号去表现。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应该顺应儿童自身的发展。就是说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他的发展特征,我们怎么通过美术教育去及时地帮助她发展。我觉得现在也要避免有一种“教育不作为”的倾向,要么包办代替,要么就完全自由化,我觉得这对儿童的成长都很不利。 常锐伦(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美术教育家) 美术教育的普遍教育意义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它也是个大概念。孔子说 “行于思,立于礼,成于乐”,就是美育。美育呢,是一种感悟、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南北朝还有一个大儒叫颜之推,他就提倡既要读书,又要习艺,习艺呢,就是诗琴书画。所以咱们中国自古代起文人就注重这方面。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就不仅仅如此了。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一切人眼所能看到的人造物,都是经过美术家设计的。那么你能不能在生活中享受这些,享受美术家创造出来的这些美好的东西;还有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你能不能享受这个美术文化,这个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