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批评,推动中国美术走向创新https://www.huajia.cc 2008.12.01 10:00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批评家角色的转换:从“文本批评”到实践探索 谈到30年来批评家角色的转换,美术评论家贾方舟认为批评家们走过了一个从编辑身份到策展人的发展过程。贾方舟对记者谈到,在上世纪 80年代,批评文本的途径和批评的有效性主要是借助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实现的,许多重要的批评家本身就直接掌握着编辑权和发稿权。特别是到1985年以后,随着《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的创刊和《美术》、《江苏画刊》的改刊,报刊不仅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更成为批评家实践批评的场所。在这个历史阶段,报刊成为连接批评家的中心环节,而编辑更成为报刊的中心人物。在当时,批评家通过报刊发表“批评文本”或直接参与编辑工作就成为批评家介入当代艺术的主要方式。而掌握编辑权的批评家,不仅可以通过文本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贯彻一种编辑思想来实施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诚如栗宪庭所说,“一本权威刊物几乎能导引一场艺术运动”。 在上世纪80年代,艺术批评主要是通过批评家和编辑家的联盟来影响当代艺术。进入90年代,这种“联盟”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画家》停办,担任主编和编辑的批评家纷纷“下野”。因此,刊物不再成为“文本批评”生效的场所,更失去当代批评“中心环节”的有力地位。批评家借以实现“话语权”的“载体”减少了,只有改弦易辙,从单一的“文本批评”转向民间化的“展览操作”,即从“批评家”的角色转换到“策展人”的角色。 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这个由批评家发起并组织的艺术大展,批评家从写字台后移位到展览现场,成为一个有主题的学术性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角色的转换已经成为批评家的一种自觉选择。首先是王林于1991年策划的“北京西三环艺术研究文献(资料)展”第一回展,接着是吕澎策划,由十几位批评家集体参与的1992年“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由水天中、郎绍君、刘骁纯、王林,贾方舟等集体策划的1993—1995年的“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以及批评家个体以“独立策展人”身份策划的许多规模不等的大大小小的展览。上世纪90年代,可谓一个策展人的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网络传媒的骤然升温,美术批评的领域更为多元化,批评不再有门槛,不再限于批评家本身,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合法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博客等渠道发表意见。这时期的批评也发展成为大众批评,可以使我们听到来自不同层次的各个角度的更广泛的声音。虽然与专业批评相比还有所差距,但步入新世纪后,美术批评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对专业领域的美术批评也是一个有利的补充。 诚如北京大学的翁剑青所说,美术批评是美术的创作、品鉴、传播和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它与美术作品、美术理论及美术创作相关的人和事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的历史。迈入新世纪,可谓是步入了一个新的“批评的时代”,当代美术批评注入了更多的多元化气息,美术事业的发展也获得了无限生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评论家与艺术家、艺术与社会大众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成为每个美术批评家乃至美术创作者的共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