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中国画的荣誉。1985
千万笔,不可有一笔废。切记。
画当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易。(80年代题——山水)
大家,万笔千笔、无一笔懈,无一笔不含精气。
画要笔笔分明,笔笔有情。
绘画作品不是印刷品。它是活动变化的。它随感情而变化,随契机而用笔、用墨、用色。要有所取舍,舍比取更重要,有时甚至须挂一漏万。经验和方法是一回事,切莫被它们束缚。(1986)
绘画时用捻管,可以避免笔画直率无变化,达到四面出锋。康有为不主张捻管。他认为捻管着意指头而有碍肩臂肘腕的通力合作,而我呢,捻管时特别注意了肩臂肘腕用力。1993
用笔,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胸襟来。1994
用笔,当如风雨骤至而又宁静浑穆。(1996)
骨法应坚梗而不固陋,致密、沈着遒劲而柔软。
用笔:刚、柔、拙、纵,应因地制宜。
山水画,笔笔恰到好处,无闲言语。丙子(1996年夏,季之王易。(题:山水)
吴仲圭一笔藏万笔也。(2000后札记)
不谋而至。用笔时重时轻, 如风雨骤至,几不能自恃时,戛然而止。 即用笔也,如老僧补纳, 再三停笔斟酌也。 此所谓大音希声也。癸未(2003)夏,王易。(题——山水)
画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画树则应郁勃, 生机昂然,有参天拔地之气,此可言画,然尚应裹锋与铺毫并用。(题——山水)
王敬恒 《相忘于江湖》 晚年作
在用笔方面,我一直坚守中锋用笔,大拇指横伸,无名指抵紧。到了1997年,我认为指头可以动,开始用捻管调整笔的转折。你说齐白石用笔有点弯,是他笔用来弯起。有时笔有点弯了,分岔了,可以在砚台上调。我就用捻管,就在指上调整,把笔转换过来,由左到右,由右到左。在无形中加以指力,加入包世臣的捻管。在画上用了,在书法上还没有用。(2008)
下笔有力,落在纸上,每一点,每一划,都在写,不是涂抹。因此它在纸上表现出来便是笔是笔,墨是墨,浓是浓,淡是淡。有了浓淡干湿,你才觉得没干。假使一个墨色,不会使人感到润。 (2008)
一、我喜欢用羊毫笔,好统水,喜欢用长锋,便于表现浓淡干湿。二、我学魏碑,讲究铺毫,万毫齐力,每一个毫都落在纸上,即使用裹锋,也只是每一毫收紧而已,所以能表现湿润。所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是在笔上,在
笔的力度上。无笔也就没有墨。黄宾虹的干裂秋风,在笔上。我的润含春雨,也在笔上。(2008)
物外搜罗□大雅,笔端狼藉见功夫。(2000年后——题款稿)
用笔带着情感,强烈的感情。(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