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一下(8) 1#
flytiger2017-11-10 21:36 |
■臧文涛(济南) 画中的高凤翰静坐于林泉之间,正在凝神挥毫。几个童子既为画面增添了活力,又反映出知音难觅的一缕落寞。从画面中高凤翰右手执笔可以推断,这是在他55岁时右手病残改用左手之前;从人物年龄以及装束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在他去官为民流寓扬州之时。那段时光虽然清苦,却也是高凤翰艺术生涯中相对比较平静惬意的时期。选择这个时间段来创作,学明先生自有其良苦用心。 从构图来看,此作非常考究。四个人物与古树奇石,全都集中于画面右上方,真可谓密不透风。寥寥几笔勾出山脚河岸,水纹从上到下由浓转淡,下方大面积留白。整幅画面疏密得当,充分反映了中国画“计白当黑”的魅力。从笔墨来看,与学明先生其他作品一样,以书法入画,线条厚而不涩,落墨凝而不滞,不知是不是因为画高凤翰的缘故,在河岸及树干的勾勒上,总感觉比以往作品增添了些许金石味道。 由学明先生描绘高凤翰这位齐鲁乡贤,再合适不过。 首先,艺品相近。高凤翰的画作潇洒中带有静逸之气。李学明的画作纯净清新、天真平淡。两位画家的作品中都毫无狂躁之气,而是充溢着文心。 其次,修养相近。高凤翰诗书画兼擅,其诗曾得到王渔洋赞赏,书画位列扬州八怪。李学明同样是文人型画家,他的书法即便在专业范畴内也是上品,亦颇有文名。更巧合的是,高凤翰以藏砚著称,而李学明也是爱砚成癖。说是巧合,其实正是相似的人品艺品所致。如此说来,学明先生有此大作,自有冥冥中的一点缘分。 “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 这是高凤翰的诗句,也是他的自我期许。学明先生这幅画作,是两三百年后另一位齐鲁画家向乡贤的致敬。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