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禄魁与赵望云的师生情 |
![]() |
2013年06月30日 08:34 作者: 冰儿 来源:西安晚报 评论() |
![]() |
艺术贵在探索,贵在思考,贵在顿悟,贵在能沉下心来远离浮躁,老老实实地有所创作。杨禄魁便是这样一位勤奋于艺术实践的老一辈画家,笔者有幸亲眼见他作画,他画的扇面,其特点拿著名画家崔振宽的话来说:“禄魁的扇面,小画在技法上用狼毫侧锋拖泥带水一遍过的效果特别好,已经很成熟了”。 提到扇面,可以说是杨禄魁的拿手活。自古以来,很多有才气的画家能很好地驾驭大画面,但不一定都能把扇面画到随心所欲,但杨禄魁却做到了。他的扇面有情趣,造境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有一种大家气象,很沉,就像他的人一样不事张扬。 杨禄魁的画非常有格调,那是人生一种更为珍贵的收藏,那就是杨先生与赵望云大师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师生情。这份可贵的经历,造就了他卓尔不凡的艺术气质,像他去年创作的新疆系列,极具特色。今年已届花甲的杨禄魁,早年有幸在叔父杨兴的介绍下,经李梓盛引见,拜在一代国画大师赵望云的门下,一学就是四年。就是这四年,使他的艺术和人生观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杨禄魁回忆,至今他依然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赵望云老师的情景: 那是1962年,李梓盛老师带我拜见了赵望云老师,赵老师看了我的画,鼓励我画得好。见我是农村娃,很高兴地说:“我喜欢农村娃。画画要画生活。农村的农活你都会,把干农活的劳动场面、人物、牛马拉犁、拉车画出来,城里娃,缺这个。多画速写,我要看。临摹古画按何海霞老师要求画。另外还要练字……”说着,赵望云顺手从书柜里找出一本32开大小的线装书,给我看。“这里面是我当年在农村画的画,冯玉祥将军还配了打油诗石印本,解放后是一个朋友转交给我的。”看了书里的画我很高兴。老师把农村人画得活灵活现,干活的动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一点都不做作,很朴实。回到农村后,我就按赵老师指的路子画,速写本与钢笔常不离身。画了许多画,拿到西安让赵老师看,老师很高兴,说我很勤奋,这样画下去以后定有出息。 杨禄魁说赵望云爱学生胜过爱子女,他们都很尊敬老师,把老师当自己的父亲看。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他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 杨禄魁说,他最后一次见到赵望云老师,是在西五路南边的那个家属院:当时我顺楼巷走到院子,老远看见老师在一个破藤椅上坐着,胸前还用绳子拦着,老师看见我,不停地给我点头。我含着泪水跑到跟前,老师已经不会说话了,口只是一张一合听不到说什么。师母看我来了,从屋里出来,向我打招呼说:“你老师不行了……每天还要在院子坐坐,怕掉下来还得用绳子拦住。”杨禄魁说到这里,几乎泣不成声。 杨禄魁说,没有赵望云老先生当年的言传身教和关爱,就没有他的今天。作为一代画师的赵望云,如同他的画一样气象苍润、大气磅礴,生活中的赵望云更是一位人品高洁、德高望重的高人,那般的慈祥亲和,而又那般的受人敬仰。 今年9月12日是赵望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子女把父亲生前创作的351幅国画精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归还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兄弟姐妹日子过得并不都很宽裕,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把父亲的画卖一张。他们看的不是钱,要的是一种精神,是把父亲的品德发扬光大。为此,杨禄魁和夫人专程从西安去北京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展厅重读了老师的作品,件件作品动人心魄。站在画前,老师的画风如泥土浓香般直面扑来,他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