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三样”,有啥不一样2025.11.09 12:06 来源:浙江宣传 发表评论(0)
你发现没?数字时代中国文化的“打开方式”又更新了。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已成为一种崭新文化现象。 11月8日,“数联全球·文聚浙里”——文化“新三样”交流展示活动在乌镇举行。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磅舞台,行业巨头、业界专家共话数字文化未来,一系列新合作与新成果发布。 文化“新三样”到底新在哪里?如何借AI讲述中华文化故事?怎样出精品、高质量?出圈之后,如何更出彩?观点碰撞,思想激荡,也引发大家的诸多思考。不妨用三组关系,一起畅想数字文化的未来。
乌镇的文化“新三样”展示体验区 图源:“嘉兴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文化与科技 “新三样”新在何处?表面看,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与层出不穷的创意;往深里看,是技术为其注入了强劲推力。活动现场,一位微短剧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文化“新三样”是互联网土生土长的内容,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回想二十多年前,一部中国小说若要抵达海外读者,必须历经翻译、出版、发行的漫长流程。而今天,一位中国网文作者清晨更新的章节,当天就能借助智能平台与算法,精准触达地球另一端的读者。从印刷时代到如今的网络时代,这种“一键发送、全球同步”的体验,不仅高效,也能够借助算法等手段契合用户偏好。 不止于传播,技术更重塑着故事的表达方式。比如,AIGC技术大幅提升了短剧的创作效率。《黑神话:悟空》借助虚幻第五代引擎等先进图形技术,构建出毛发毕现、场景恢弘的东方神话世界。技术就这样将文化表达从原本二维的平面图景,推进至三维的沉浸体验,大大提升了产品吸引力。 一位参会人员跟笔者分享,今年关注到动漫短剧特别多,因为动漫场景可以靠AI生成。几乎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深度绑定数字技术、数字平台的“新三样”,想要走得更远,还需要科技的进一步支撑。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业界人士、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三样”的思考。像知识产权就是其中一项热点议题。有专家指出,对于这些“成长中的烦恼”,科技依然是应对挑战的重要工具。比如,此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就用“文创分”对原创IP、数字内容、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归根到底,技术雄厚,文化创作才会更有底气。就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等一步步演变,发展成如今的多姿多彩。当下各项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新三样”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
浙江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 图源:“浙江文旅政务”微信公众号 二、出圈与出彩 “我们相隔大洋,但仍可在提瓦特大陆相逢”……这些网友的评价说明,文化“新三样”正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数据层面,“新三样”确实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4年,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文化服务出口显著增长。其中,浙江省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额达44亿元。另有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占网民规模的51.9%,成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 不过,大部分从业者并没有沉迷于数量带来的繁荣。“精品化”,是笔者在现场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某短剧头部公司负责人就指出,当前微短剧处于品质跃升的关键转型,坚持精品才有更好的未来。一位资深网文作者也谈到,“赛道越来越拥挤,谁的作品质量高,谁才有市场”。 从“出圈”到“出彩”,是摆在诸多从业者面前的核心课题。“新三样”繁荣背后,隐忧也是同步显现。强化精品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前两年大家印象中粗制滥造的短剧行业,已悄悄开始精品化转型。活动展示区的一位短剧演员告诉笔者,今年接到的剧都在横店的专业摄影棚拍摄,剧本更复杂了,“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当个短剧演员更难了!” 文化“新三样”,虽然表现载体更新颖多样,但作为文化产品,其核心价值依然是“文化”。就像现场一位网文作家说的,“故事是皮囊,文化是灵魂”,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巨人肩膀上,为作品增光添彩。“新三样”只有靠“能打”的内容,才能成为受众乐见的文化形式。
中国网络作家村 图源:“中国网络作家村”微信公众号 三、创意与创造 从灵光一现的创意,到扎实落地的创造,这条路如何走通?笔者在乌镇采访时感受到,AI已是文化“新三样”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点,关于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应用,也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AI大模型已经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作品,加上算法流量的加持,完全可以成为市场产品;也有人说,AI作品是低门槛的粗制滥造,只会进一步加剧行业的低效内卷;还有人觉得,一些AI大模型已有不少惊喜表现,随着技术进步,必将成为繁荣文化的重要角色。 众说纷纭之下,也透露出大家的思考:原本人类固守着创意的护城河,AI只是负责创造的工具,而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这让笔者想起一位行业专家的比喻,“AI更像是一面镜子,最终映照出的,还是使用AI的人的素养、思想和情感。” 从笔到键盘再到AI,工具在进步,但最终考验的还是使用者本身的思想深度。比如,网络国风短片《有山灵》就是利用AI技术创作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让动画角色栩栩如生,但真正赋予这些形象生命的,依然是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独特诠释。 技术可以无限生成“新”,但只有人才能赋予其“魂”。我们可以与AI共同迭代,在反复对话中让最初的创意不断升华,所以说,AI不是创意的对手,我们也不必产生替代恐慌。无论是“新三样”还是更多未来的文化形式,创意始终是火种,而AI则是让这团火烧得更旺、照得更远的那阵风。 正如一位文化公司负责人所说,拥抱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这是大势所趋,随着好的文学故事、好的AI生产逻辑、好的行业扶持政策的持续涌现,时间自然就到了。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AI技术为文化行业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我们仍要对其伴生的粗制滥造与真假莫辨的信息,以及创作者过度依赖AI而导致核心创意萎缩等负面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和警惕。 一位知名网文作家说:“不忘慎终追远,才能鉴往知来,从而生生不息,永立民族之林。”相信,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在虚实交融的新舞台上,我们必能留下数字时代独有的文化精品。让文化的火种不仅点亮屏幕,更照亮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一条更宽阔的文化路径。 责任编辑:左进学
审核:王永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