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当代书画造假的十大伎俩2025.08.02 17:05 来源:古籍 发表评论(0)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书画艺术品逐渐成为人们投资理财、陶冶情操的重要选择。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机者涌入,其中不乏一些心术不正之徒,他们为了牟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走上了书画造假的道路。 与传统的书画作伪相比,当代书画造假呈现出更加复杂和隐蔽的特点。造假者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临摹、仿造等技法,更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心理战术和市场营销策略,使得赝品的迷惑性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追求“高仿”、“精仿”,力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为了更好地揭示当代书画造假的真实面貌,警示市场风险,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和剖析当代书画造假的十大伎俩。 一、原样克隆:精湛技艺下的完美复制 “原样克隆”是当代书画造假中最为常见,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手法。造假者们凭借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力求在笔墨、造型、构图、设色等各个方面完全模仿原作,达到与真迹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这种“克隆”并非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需要造假者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原作风格的精准把握。 技法解析: 笔墨精研:造假者会反复临摹原作,揣摩原作的笔墨特点,力求掌握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使得赝品的笔墨韵味与真迹高度相似。 造型精准:他们会仔细研究原作的造型特征,包括人物的比例、动态、神态,山石树木的结构、形态、质感等,力求在造型上做到分毫不差。 构图布局:造假者会分析原作的构图规律,包括画面的疏密、虚实、开合、呼应等关系,力求在构图上与真迹保持一致。 设色考究:他们会研究原作的设色方法,包括颜色的种类、色调、浓淡、晕染等技巧,力求在色彩上还原原作的艺术效果。 市场影响: “原样克隆”的赝品,由于其高度的仿真性,往往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要仔细辨别才能识破。这种造假手法严重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秩序,损害了艺术家的声誉和收藏家的利益。 防范建议: 面对“原样克隆”的赝品,收藏家需要提高警惕,不能仅仅依靠肉眼观察,更要借助科学仪器和专业鉴定机构的力量,从纸张、墨色、印章、题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谨慎判断。 二、改头换位:移花接木式的巧妙变造 “改头换位”是一种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并非完全凭空捏造,而是巧妙地利用真迹的局部或元素,进行改动、拼接、组合,制造出看似“创新”实则为假的“作品”。这种手法既保留了原作的部分特征,又掩盖了造假的痕迹,使得鉴别难度大大增加。 技法解析: 局部篡改:造假者会在真迹的基础上,对画面的局部进行修改或增删,例如改变人物的服饰、背景的景物、题款的内容等,使得作品面貌发生变化,以此掩盖其仿造的本质。 元素拼接:他们会将不同作品的元素进行拼接组合,例如将A作品的山水与B作品的人物、C作品的花鸟进行组合,形成一幅看似完整的新作品,但实际上却是拼凑而成的赝品。 风格杂糅:造假者会将不同画家的风格进行杂糅,例如将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与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新风格”,以此来迷惑不熟悉画家风格的买家。 市场影响: “改头换位”的赝品,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更容易被一些追求“新奇”的买家所接受。这种造假手法不仅损害了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误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防范建议: 面对“改头换位”的赝品,收藏家需要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不仅要熟悉画家的典型风格,还要了解其作品的演变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才能识破这种变造的赝品。 三、移花接木:真题假画的瞒天过海 “移花接木”是书画造假中一种经典的欺骗手法,也是最容易迷惑人的手段之一。造假者们深知题款和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重要性,他们会将真迹的题款或题跋移植到假画上,或者伪造名家的题款和题跋,以此来证明赝品的“真迹”身份,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 技法解析: 真题移植:造假者会从一些品相较差或价值较低的真迹作品上,将题款或题跋部分完整地切割下来,然后粘贴到精心制作的假画上,使得赝品拥有了“真”的题款或题跋,极具迷惑性。 伪造题款:造假者会模仿名家的笔迹和风格,伪造题款,包括作者的署名、年款、赠送对象、诗句等内容,力求在题款上做到与真迹无异。 伪造题跋:造假者会伪造名家或名人的题跋,内容通常是对作品的赞赏、评价、考证等,以此来增加赝品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 市场影响: “移花接木”的赝品,由于其拥有看似真实的题款或题跋,更容易获得买家的信任,尤其是一些对书画鉴定知识了解不深的买家,很容易被这种手法所蒙骗。 防范建议: 面对“移花接木”的赝品,收藏家不能仅仅关注题款和题跋,更要仔细审视画面的笔墨、造型、风格是否与题款的作者相符。同时,要对题款和题跋的内容进行考证,核实其真实性。 四、东拼西凑:碎片化信息的嫁接重组 “东拼西凑”是一种利用碎片化信息进行造假的手法。造假者们会将不同作品的局部或元素,甚至是不同画家的作品元素,进行拼凑和组合,形成一幅看似完整的新作品。这种手法类似于“剪贴画”,但其迷惑性在于,拼凑的元素可能都来自于真迹,使得赝品在局部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感”。 技法解析: 局部剪裁:造假者会从不同的真迹作品中,剪裁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局部元素。 元素拼接:将剪裁出的局部元素进行拼接组合,形成一幅新的画面。 润色加工:对拼接后的画面进行润色、加工,使其看起来更加协调统一,掩盖拼接的痕迹。 市场影响: “东拼西凑”的赝品,由于其局部元素可能来自于真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使买家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降低警惕性。 防范建议: 面对“东拼西凑”的赝品,收藏家需要具备整体性的鉴赏眼光,不能被局部的“真实感”所迷惑,要从整体构图、笔墨气韵、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才能识破这种拼凑的赝品。 五、面壁生造:无中生有的虚假创作 “面壁生造”是一种完全凭空捏造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买家喜好,臆造出一些“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模仿了某个画家的风格,也可能融合了多种绘画元素,但实际上原作并不存在,完全是造假者凭空想象和创作出来的。 技法解析: 风格臆造:造假者会研究某个画家的绘画风格,包括笔墨特点、构图规律、题材选择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风格类似的“作品”。 题材杜撰:他们会选择一些常见的绘画题材,例如山水、花鸟、人物等,或者根据市场热点,杜撰出一些具有“新意”的题材。 款识伪造:在“作品”完成后,造假者会伪造名家的款识,包括署名、年款、印章等,使其看起来像是出自某个名家之手。 市场影响: “面壁生造”的赝品,由于其完全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原作依据,更容易被专业人士识破。但对于一些对书画了解不深,或者只看重名头的买家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防范建议: 面对“面壁生造”的赝品,收藏家需要对画家的作品风格、题材、款识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才能识破这种无中生有的赝品。 六、上款唬人:名人效应下的价值虚抬 “上款唬人”是一种利用名人效应进行价值虚抬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在赝品的题款中,故意写上一些名人或重要人物的名字作为受赠者(上款人),以此来提高作品的“身价”,吸引买家。 技法解析: 名人上款:造假者会选择一些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人作为上款人,例如政治家、文化名人、企业家等。 虚构关系:他们会虚构作品作者与上款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师生、朋友、亲戚等,使得作品的赠送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可信。 夸大价值:通过名人上款,造假者会夸大作品的价值,声称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或人脉价值,以此来抬高价格。 市场影响: “上款唬人”的赝品,利用了人们对名人效应的追逐心理,更容易吸引一些对名头和人脉关系感兴趣的买家。这种手法不仅虚抬了赝品的价值,也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价格体系。 防范建议: 面对“上款唬人”的赝品,收藏家不能被名人的名头所迷惑,要回归作品本身,关注其艺术价值和真伪。同时,要对上款人的身份和背景进行核实,判断其与作品作者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关联。 七、藏印蒙骗:印章背后的身份伪装 “藏印蒙骗”是一种利用印章进行身份伪装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在赝品上伪造名家或收藏家的印章,以此来增加作品的“收藏价值”和“传承脉络”,使得赝品看起来像是经过名家之手,或者被著名藏家收藏过的珍品。 技法解析: 伪造名家印章:造假者会模仿名家或著名收藏家的印章,包括姓名章、斋馆章、鉴藏章等,力求在印章的材质、形制、篆刻风格等方面做到与真印章相似。 随意钤印:在赝品上随意钤盖伪造的印章,数量不限,位置不固定,甚至会在同一幅作品上钤盖多个不同名家的印章。 印泥做旧:为了使伪造的印章看起来更具年代感,造假者还会对印泥进行做旧处理,使其颜色发黄变暗。 市场影响: “藏印蒙骗”的赝品,利用了人们对印章的信任和对名家收藏的追捧心理,更容易获得买家的青睐,尤其是一些对印章鉴别知识了解不深的买家,很容易被这种手法所蒙骗。 防范建议: 面对“藏印蒙骗”的赝品,收藏家不能仅仅关注印章的数量和名头,更要仔细辨别印章的真伪,包括印章的材质、篆刻风格、印泥颜色、钤盖位置等。同时,要对印章的来源和传承脉络进行考证,核实其真实性。 八、题跋欺世:文化包装下的价值提升 “题跋欺世”是一种利用文化包装进行价值提升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在赝品上伪造名家的题跋,内容通常是对作品的赞赏、评价、考证、解读等,以此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使得赝品看起来更具学术性和收藏价值。 技法解析: 伪造名家题跋:造假者会模仿名家的笔迹和文风,伪造题跋,内容通常是对作品的赞美之词、艺术解读、历史考证等,力求在题跋的文辞和书法风格上做到与真题跋相似。 内容杜撰:题跋的内容往往是根据作品的题材、风格、作者等信息进行杜撰,力求与作品本身相呼应,增强其“真实感”。 书法模仿:为了使伪造的题跋更具说服力,造假者还会模仿名家的书法风格,力求在字体、笔法、章法等方面做到与真迹相似。 市场影响: “题跋欺世”的赝品,利用了人们对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的追求心理,更容易吸引一些对书画文化感兴趣的买家。这种手法不仅提高了赝品的迷惑性,也误导了人们对书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防范建议: 面对“题跋欺世”的赝品,收藏家不能仅仅关注题跋的内容和文辞,更要仔细辨别题跋的真伪,包括书法的风格、笔墨的特点、印章的真伪等。同时,要对题跋的内容进行考证,核实其真实性。 九、著录伪装:权威背书下的信任陷阱 “著录伪装”是一种利用权威背书进行信任欺骗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将赝品放入旧书籍、画册、展览图录等出版物中,伪造著录信息,以此来增加赝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使得买家误以为作品是经过专家鉴定和权威机构认可的真迹。 技法解析: 旧书换页:造假者会将旧书籍或画册中的真迹作品页面替换成赝品页面,然后重新装订,使得整本书籍看起来完整无缺,但实际上已经“偷梁换柱”。 图录篡改:在展览图录等出版物中,将赝品的照片替换成真迹的照片,或者在作品信息中篡改作者、年代等关键信息,以此来伪造著录信息。 虚假出版:造假者会自行出版一些虚假的画册、图录,专门收录赝品,然后对外宣称这些作品已经“著录出版”,具有权威性。 市场影响: “著录伪装”的赝品,利用了人们对出版物的信任和对权威机构的依赖心理,更容易获得买家的信任,尤其是一些对著录信息缺乏辨别能力的买家,很容易被这种手法所蒙骗。 防范建议: 面对“著录伪装”的赝品,收藏家不能仅仅依赖著录信息,更要仔细核实著录信息的真实性,包括出版物的出版机构、出版时间、编撰人员等。同时,要将著录信息与作品本身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两者是否一致。 十、“家属”提供:亲情牌下的情感营销 “家属”提供是一种利用亲情牌进行情感营销的造假手法。造假者们会声称赝品是某位名家的家属提供的,例如子女、配偶、亲戚等,以此来增加作品的“可信度”和“情感价值”,使得买家更容易接受赝品。 技法解析: 虚构家属身份:造假者会虚构自己或同伙是某位名家的家属,或者冒充名家家属进行销售。 编造故事:他们会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例如家道中落、急需用钱、清理遗物等,以此来博取买家的同情和信任。 情感营销:通过强调作品的“家传性”、“稀缺性”、“情感价值”等,来打动买家,促成交易。 市场影响: “家属”提供的赝品,利用了人们对亲情和人情味的信任,更容易获得一些情感细腻、容易相信他人的买家青睐。这种手法不仅损害了艺术市场的诚信,也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情感。 防范建议: 面对“家属”提供的赝品,收藏家不能被情感因素所左右,要保持理性和客观,回归作品本身,关注其艺术价值和真伪。同时,要对“家属”的身份进行核实,判断其是否真实可信。 结语:警惕造假伎俩,守护艺术品市场 当代书画造假的十大伎俩,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新的造假手段还在不断涌现。面对日益复杂的造假形势,广大艺术品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学习,掌握科学的鉴别方法,才能在鱼龙混杂的艺术品市场中,保护自身权益,守护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防伪建议总结: 提升自身鉴赏能力:深入学习书画艺术史论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风格特点,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多方求证,谨慎判断:购买书画作品时,不能轻信一面之词,要多方求证,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谨慎判断作品的真伪。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画廊、拍卖行等正规渠道购买书画作品,降低购买赝品的风险。 借助科技手段:利用科学仪器和技术,例如光谱分析、显微镜观察等,辅助书画鉴定,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保持理性心态:不要贪图便宜,不要盲目跟风,保持理性的收藏心态,才能避免被造假者所蒙骗。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和防范意识,才能在复杂的艺术品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享受到书画艺术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