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8月10日,由甘肃画院和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共同主办的水天中缅怀仪式在水天中家族墓地举行,并在甘肃画院举办"走向当代一一水天中的学术贡献与历史地位"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先生主持,学术委员孙振华做会议总结,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水天中遗孀徐虹女士做会议致辞并答谢。参加活动的还有甘肃省美术界的理论家、画家、各艺术院校负责人、水天中的学生及亲属等近六十人。
孙振华总结出会议主要有五大方面,第一是水天中的生活和学术的背景。第二是和水天中交往的一些往事和水先生的历史事迹,不但谈到水天中在西北艺术学院学习的经历,还有他对家乡,对西北美术的关怀。另一方面是水天中先生在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和影响。第四方面是他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强调美术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全部的美术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关照,才可能发现今天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价值和作用。现刊发殷双喜先生的发言。
殷双喜:水天中这一代人,在80年代的时候,他们是首先崛起的一个中年美术理论家评论家的集群,包括刘骁纯、郎绍君、贾方舟等中国当代美术家。那么在这个群体里面,水天中有独特的理论风格。正是由于水天中这一代美术史论家的努力,中国美术批评开始走向本体的道路和当时同样活跃的青年美术新潮。他们推进了8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和评论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格局。我记得在郎绍君家里讨论“美术批评家提名展”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刘骁纯、水天中都在,我们一起讨论,也记得成都“世纪之门”的展览都是我们这一批当时的青年和中年评论家共同去做。
1991年11月9日,中国油画学术研讨会,右起:水天中、詹建俊、靳尚谊、宫立龙、殷双喜、xxx、张祖英、宋惠民
我概括水天中先生的艺术史研究和美术批评的风格:全景的审视和比较。这来源于他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意识。他知道一个美术评论家,不可能真正懂得古往今来的一切美术作品,个人对作品的欣赏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作品的解读价值判断,又因为时代的审美价值变化,而不断的再生,所以水天中强调任何艺术风格流派群体,只有把他们置于艺术发展的全景之中加以比较,才可以去判断他的贡献和地位。水天中在1990年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风云际会100年》,我觉得这篇文章代表了他的美术史观。
他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总结出不同于传统美术史的历史特点。首先,他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一大特点是艺术和现实的靠近,他注意到中国美术在元代以后日渐远离社会现实,也包括画家的生活和创作方式,但是这个趋势在19世纪末出现了重大转折,就是一批知识分子富于艺术与社会历史使命的呼声,主张改革变法关心和了解现实生活,表现当代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水天中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是600年来所不曾有的贴近现实社会的美术,同样水天中认为对20世纪初那些力主革新的美术倡导者,像徐悲鸿、梁启超、陈独秀不宜求权责备,要历史性的看到他们救亡图存、复兴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对中国美术具有的积极意义。
第二个特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对于外来美术的吸收。在中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但是水天中他认为百年来西方美术的冲击主要造成的是艺术形式的变异,不是民族精神的代换,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三点指出美术教育的大发展对20世纪中国美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受众,主流是推广了写实主义的艺术,所以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观察20世纪中国美术一个基本的视觉通道和模式。一个是外来美术,一个是对民族传统美术的进继承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今天的当代的主流艺术。最后水天中提到20世纪中国美术独有的历史现象,就是美术思想的论争和大批判潮流的消涨。论证的主体是中西之争,古今之争。他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特点是言论多于作品,观念大于本体,大批判艺术之外的非学术的批判,没有原则只有手段,不是按艺术规律对待艺术,而是跟随期盼对待艺术。所以水天中指出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如果有意无意地忽略各种批判运动的真相和结果,就不能把握真实的历史,所以我认为水天中为我们研究20 世纪美术,提供了一个艺术社会学的重要的视角跟国外的研究国外美术史的是完全不同的。
1981年水天中发表他的硕士论文《李公麟和他的时代》,这是艺术研究院要求他研究宋辽金美术。他通过研究,建立了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美术史观。所以他在80年代以后集中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文章,例如《中国画革新论争的回顾》、《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作用》、《中国画应该有自己的边界》、《中国油画成长的环境和背景》、《中国油画概述》、《当代油画创作印象》、《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绘画新潮和青年美术群体》等20多篇论文,这些文章的题目和发表的集中性、连续性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界的整体发展趋势。
2016年,邵大箴与水天中在第十届中国美术批评家 年会上做报告
水天中作为一个极富历史眼光、正直而又深刻的美术理论家,在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涌入冲击的大潮时,所做的紧张和冷静的分析。我当时在河南美协工作就接待了水天中为河南省美术家做对《中国画的发展边界》的报告,对当时的美术家影响很大。也就是说这一代美术史论家在当时帮助我们在西方思潮冲击下建立了中国美术的自信,既要开放扩展,也要有民族自信,守住中国画的边界。水天中在这些文章中间,对中国美术的生存发展,开放选择借鉴创新哲学和艺术问题都在一种客观明了的叙述中得到准确的曝光和定位,所以他的这些文章具有强烈的对现实的专业性,特别是看在于美术史论的中国画革新论征的回顾,对“五四”以来延续了60多年的论证,进行了扼要的清理、回顾,让我们认识到当代中国画的大讨论仍然是五四以来的论争的延续和深化,其实质性仍然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自身的应变和调整,这个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的根本的问题。
水天中对蓬勃兴起的青年美术新潮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但是他也指出借鉴外来艺术创新时的一种危机,越来越远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所以他反对只有形式的偏爱和单纯的借鉴。在当代油画创作印象中,水天中说各种现代绘画流派在形式风格上的创造,都有他们初始的环境和自己的目的,并且带有鲜明的情感上的偏执。如果改变这些形式风格的全部时空条件,是不是还能保持原来艺术的力量。认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行于一切历史场合,不是对这种形式的偏爱,而是对他的轻视,所以水天中肯定了对外来艺术,有了解、有抉择,有弃有取的做法,特别强调要有稳固立足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对中国现代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的感情。
水天中指出“数十年,称雄欧美日各国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派,实际上是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是整个世界的现代艺术,中国画家在借鉴和创新中,不应该忘记它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人”。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道路。所以我觉得水天中在当时的热潮中间具有清醒冷静的头脑,他的一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谢谢。
1988年11月24日,为筹备中国现代艺术展,在黄山江心洲宾馆召开“黄山会议”。左起:程兆星、殷双喜、翟墨、郑胜天、耿建翌、水天中、孙保国、段建伟、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