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安:《繁花》已溢出文艺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2024.02.01 08:19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王家卫的剧集《繁花》改编自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小说《繁花》出版不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曾先后在长宁图书馆举办的星期广播阅读会的《繁花》分享会,与作家对话。 在毛时安看来,“上海文化总是在冷不丁的时候,给中国文化带来一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繁花》就是这样的一部代表作。”这次热播的剧版《繁花》有其突出的上海性和时代性特点,与此前获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一起,预示了将上海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文艺作品创作的前景。 毛时安认为,文学原著的改编有两种。一是忠实型改编。如话剧《繁花》。这种改编完全忠实于原作风格,保留原著人物关系、情节走向,犹如足球防守中人盯人形影不离的贴身紧逼。与原著相较,呈现出一种轴对称的美感。二是创造型改编。这是一种充满挑战和不可预知的艺术的风险投资。作为驰骋世界影坛的一代名导,王家卫显然不甘于亦步亦趋被动改编。毛时安表示十分喜欢、欣赏这种自我挑战意味极强的想象型改编。难得的是,剧集的改编是作家与导演的“共谋”。作家说,原著交给导演,剧集就是一个新的生命,“不可能去复制这个原著的”。导演自信满满却凡尔赛地谦虚,我没有能力还原足本《繁花》。这也是剧集《繁花》创作的一段艺术家彼此默契信任的佳话。 对于剧集《繁花》和小说《繁花》的关系,毛时安说它们应该是平行世界,是彼此呼应的复调,而不是你唱我和的和声,是一种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出发的对小说《繁花》解读。那种陈逸飞油画般精致的画面,光影色彩的华丽对比,一反小说白描的市井画风格。第一集开始不久,西装笔挺器宇轩昂的由胡歌出演的阿宝,就带着鲜明的王家卫记号。 似乎可以说,王家卫是在解构说部《繁花》的同时建构剧集《繁花》,从而使小说《繁花》的荧屏呈现产生了剧集独有的那些读者熟悉的人物、故事人物“陌生化”惊讶与喜悦。 同时,剧版《繁花》为上海这座城市派生了大量的亚文化热点,包括跟着《繁花》看上海,解读《繁花》当中的上海话,以及最近走红的和平饭店英国套房、排骨年糕、宝总泡饭等等…… 在谈到剧版《繁花》对于上海文化以及文艺创作的借鉴意义时,毛时安认为:第一,电视剧《繁花》给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注入了一股精气神,它是个文化符号;第二,电视剧《繁花》给上海的文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电视剧《繁花》对上海话产生的影响。对于想在上海发展的新上海人,《繁花》提供了一种学上海话的艺术范本,可以预见,因为《繁花》,沪语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重要的语言现象;第四,一部作品最怕的是没有任何反响,推出之后既没有肯定,也没有批评,至少现在看来,繁花在中国的观众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热议,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我甚至可以断言,在海外的华人观众当中,《繁花》也会逐渐掀起波澜;第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繁花》已经溢出了我们文艺界,溢出了我们文化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现象,这是很难得的。我也相信,这部作品,对于当前上海进一步拓展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