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伟:这个厂长还是著名漫画家2023.11.27 10:36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剧照 《我和米老鼠》特伟自画像
《播种者——高尔基不独属于俄罗斯,而且属于全世界》 除业界以外,很多动漫爱好者只知道,特伟的动画片开创民族动画艺术道路先河;他带领创作团队发明了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新片种,把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法引用到动画片制作中,拍摄了《小蝌蚪找妈妈》这样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水墨动画之父”;只知道是他将中国的动画带到了国际的舞台上,收获了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只知道他荣获世界动画协会(ASIFA)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也是获得该奖的亚洲第一人;只知道特伟还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但不知道,这个厂长还是著名漫画家。 因为很简单,特伟当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后,就“移情别恋”,一门心思扑在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上,再也无暇顾及之前的漫画。 伴随一生的笔名“特伟” 其实,特伟原名叫盛松,祖籍广东名门望族,出生于上海,自幼痴迷文艺,喜欢临摹《水浒传》、《三国志》中的神话人物,且钟情于电影、戏曲、评弹等众多艺术表演形式。后来晚年的他回想起,说自己青少年时期很爱看电影,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看了29部电影。当然,在现代人眼里偶尔看看电影是一种莫大享受,但在当时电影还是稀缺的文化消遣资源,这样的数量足以说是个“铁杆影迷”。 因为喜欢漫画,20岁时盛松开始从事时事漫画创作。“画寄出去总是退稿,后来我一画就画十张一起寄去,十张都退回来,但没死心继续画,终于有一张发表了。”特伟说的这张发表的漫画就是用笔名“盛公木”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中西科学之比较》。漫画描绘了一个外国人骑着骏马奔腾,而中国人则悠闲地坐在蜗牛上面爬行着,用漫画常用的“对比”方法,简明生动地警示国人:中西方的科学发展速度差异巨大。 很多人至今还误解“特伟”的笔名,认为是“大卫”的谐音,其实,后来的特伟自己“解密”:那时,盛松的侄子盛家伦正写作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特伟,于是他就向盛家伦“借名”一用,谁知盛家伦的小说里的特伟没出名,倒是让漫画家特伟名扬天下,盛松从那以后,就一直使用“特伟”这个笔名,伴随一生,以至于后来很少有人记得他的原名了。 被称为中国漫画的“大卫·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流汇集,当时畅销杂志《世界知识》经常刊登发表英国著名讽刺漫画家大卫· 罗的国际时事漫画,很受读者欢迎,特伟非常痴迷大卫·罗的政治讽刺漫画,他也开始把国际时事漫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虽然条件有限,他还是尽可能地搜集大卫·罗的作品,并不断地学习模仿其画风。 那时候国内有很多报纸、杂志需要大量的国际时事漫画作品,却很少有专攻国际时事这类题材的作者。年少气盛、踌躇满志的特伟正好擅长此风格,于是他打定主意,把国际时事漫画作为自己主攻方向,那段时间,特伟进步飞快,作品的发表机会增多,频繁在《上海漫画》、《大晚报》、《独立漫画》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甚至有时还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崭露头角的特伟以其国际时事漫画引发中国漫画界关注,一度被称为中国漫画的“大卫·罗”。 抗战救亡漫画的“主力军” 当特伟的漫画技法日益成熟之际,正值抗日战火烧到上海,特伟以他熟悉的国际时事漫画的形式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以画笔的锋芒为武器,将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指向了三大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国主义者。这是他漫画创作上的重大转折,但他以自己的作品作为武器,全身心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斗阵营,宣传抗日、保家卫国。这阶段,他以《救亡漫画》为阵地,发表了《魔爪》、《以牙还牙》、《墨索里尼到此一游》、《广西山水甲天下》等多幅时事漫画作品。 1937年,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下,文艺界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特伟也加入其中,成为抗日救亡漫画的“生力军”。当年20多岁的特伟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不仅是救亡漫画宣传队的代领队,除了为《救亡漫画》、《抗战漫画》供稿,同时还在自己主编的《战斗画报》上发表漫画作品。这一时期,特伟的漫画风格多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为主,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揭露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在此期间,他作为一名文艺战士,活跃在抗战前线,制作巨幅宣传画,举行抗战漫画游行,辗转于武汉、桂林、重庆、香港,利用一切形式唤起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全面抗战中来。 1941年和1942年特伟在香港出版两本漫画选集,即《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这集中了他在抗战期间的代表作。漫画评论家黄茅先生曾指出:“《特伟讽刺画集》所收集40帧作品是跟随着时间来排列的,从抗战开始以来的40多个月间,举凡中国与世界的大事都接触到,而且经过作者的判断力对这些大事加以宣扬或揭破,从这一册艺术品更可以看到这三年来人类的历史是经过怎样的路。” 特伟作为一名用漫画讽刺敌人、团结民众的文艺战士,在战乱与烽火中奠定了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底,形成了为艺术作品融入深刻内涵的创作思想,为之后领导新中国动画的实践,拉开了序幕。 探索民族风格之路: 为民族自信而动画 之前的漫画战斗生涯让特伟历经磨练,坚定信仰,成为了见多识广、艺术造诣颇深的著名漫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特伟被派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电影工作。随即,他受命筹办并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至此告别漫画生涯,与中国动画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新中国动画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 如今,时常会想起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动画片,但几乎忘却了这个厂长居然还是个著名的漫画家。可以这么说,特伟的前16年是为中国漫画而奋斗,后60年是为中国动画而奋斗!有人这样总结出特伟的一生,战争年代,他是一名热血青年,以画笔代枪杆,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期走遍中国每一处角落,用漫画作品振奋人心;和平年代,他是一位动画大师,以动画展现民族风格,开创了“中国流派”。 的确,特伟从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伊始,就一直主张“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 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明确提出:“中国的动画片就应该搞中国自己的东西,必须摆脱模仿,走创新之路!”不仅对当时的动画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于当下也有现实意义。 在他当纲导演的美术片《好朋友》、《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金猴降妖》等。其中三部水墨动画片,童趣盎然的《小蝌蚪找妈妈》、如梦如幻的《牧笛》、飘逸空灵的《山水情》是中国动画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个时期是在中国动画史上无比辉煌的“特伟时代”,至今让人赞不绝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新民晚报》社主办的《漫画世界》创刊,这份套色印刷的报纸封面,在1986年6月第17期发表了特伟封笔近半个世纪后的第一幅漫画《播种者——高尔基不独属于俄罗斯,而且属于全世界》,他还用毛笔宣纸创作“荒唐十年”系列水墨漫画一段时间,但又重新醉心动画创作,从此再无漫画新作问世,成为中国漫画界的一大憾事。 2023年的初秋,之前跟特伟同为《漫画世界》编委,现任上海美协主席的著名漫画家郑辛遥,特意给笔者发来了当年特伟的这幅作品。我们从中感受到,特伟在创作高尔基向世界撒播文学种子的画面时,是否也会想到自己如高尔基般在动画界传播“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异”,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动画的理念呢? (作者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主任编辑、漫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