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新闻漫画如何跟随时代潮流?

https://www.huajia.cc  2020.03.21 08:4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赵雪峰 还我长城 获第五届中国新闻漫画佳作奖

  漫画其实很小,常常让人看过后在思考中会心一笑;漫画其实又很大,在方寸之间却要将画者的思想、学识、画技、人品、智慧通通浸透在寥寥数笔中。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漫画已然被广大读者所热爱,读者群体广大,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几岁孩童,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学龄前儿童。这当中有许多人翻开报纸,首先寻找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一睹为快,有的还专门以剪辑、收集漫画为乐趣。

  新闻漫画,顾名思义,是与新闻有关的漫画,又名“时事漫画”,新闻性是其立身之本和创作前提。它既能赞美生活中新事物、新道德和新风尚,又能揭露社会上落后丑陋的现象。其幽默诙谐、构思巧妙、造型夸张、寓意深刻、耐人回味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新闻漫画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而作为新闻漫画工作者更是有责任,利用漫画形式,对于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和鞭挞。本期,谈谈作为新闻战线的一支“轻骑兵”——新闻漫画,如何跟随时代潮流,发光发热。

方成 武大郎开店

     以画笔为现实“找茬”——针砭时弊的新闻漫画

    ■赵雪峰

  国内外有许多报纸把漫画发在头版上,有的专门开专栏挂上新闻漫画的栏头。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有许多新闻节目中也插播漫画,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可是,一些人虽然喜欢漫画,却对新闻漫画的定义未必十分清楚。

  其实理解什么是新闻漫画并不难。报纸上常见的漫画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根据新闻事件进行创作,以漫画方式表现新闻,这种以简短文字加上漫画形式,通常被认为是正宗的新闻漫画,属于纯粹报道性漫画;第二种是以漫画特有的语言对现实提出批评或歌颂的,属于评论性漫画;第三种是为消息、通讯等稿件进行配图,是插图类新闻漫画。

  现实生活的“镜子”

  新闻漫画不仅仅限于某日某处某人某事、其结果如何(新闻五要素构成的图解漫画),而是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包括对社会丑恶进行揭露与批评,亦或对美好进行歌颂与赞扬。具体来说,揭露贪污腐败、赌博、嫖娼、假报成绩,出卖假冒伪劣商品的,或是对廉政建设、社会新风、五好家庭、道德伦理等颂扬的,可以说每幅作品都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反观。

  谈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对新闻稿件的认识,它在报纸上被称作报纸的旗帜言论,不像消息通讯那样告诉读者一个新闻事件,而是以新闻为由头或以现实为背景剖析一个事件、讲出一个道理。对此,谁也不能说它不是新闻作品。当你通读一篇言论、时评,从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对其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有时比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事件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新闻漫画也是一样,有些漫画虽然不像新闻报道那样直接,但是留给人的思考与兴趣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看看华君武先生1947年发表在《东北日报》上的《磨好屠刀再杀》这幅漫画,就能明白新闻漫画并非一些人理解得那样狭隘。

  告诉读者一个理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即中国记协)每年一度的新闻漫画评比更能说明哪些是新闻漫画这一点。他们每次评选都推出了联系实际构思精巧的新闻漫画作品。就拿“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复评评出的10件作品来说,哈笑的《20年后同学聚会》、沈天呈的《渡口》、刘翔的《绿化检查组要来吃饭,十分钟内要把树栽上》……从题目便不难看出,作品画的不是像新闻报道那样具体的人和事。2011年杭州日报的柴立青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漫画作品《无题》,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新闻漫画的范畴。

  我们拿华君武的《猪八戒系列》漫画来讲,谁都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猪八戒这个具体人物,而是该作品利用了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批评了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的作品能获得“中国新闻漫画一等奖”,足以说明新闻漫画不限于报道类的漫画。

  再如方成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画的那幅尽人皆知的《武大郎开店》,漫画使用历史人物武大郎来影射、批评某些领导干部压制人才的事实。这幅画也曾被评为“新闻漫画大奖”,当时引起全国轰动,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它之所以成为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正是反映了当时那种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广大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共鸣,作品浓缩了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所以更具典型意义。如果按一般理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品怎能算新闻漫画呢?殊不知,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从另一角度调动读者对事件的深刻理解,这一点远比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新闻报道所起的社会作用大得多、影响更深远。

  新闻漫画的作用不仅仅告诉读者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一个理。其功能在于,可以助人识别良莠,摒弃假恶丑,崇尚真善美;它能够起到启人心智,甚至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批评用公款吃喝、批评弄虚作假,批评官商勾结,这些事件如果指名道姓或交待时间地点,那是新闻稿件该完成的事,而不该是新闻漫画去解决的事。之所以有针对性,就是因为它利用并提炼了现实中的新闻事实,并进行诙谐幽默的艺术促使之升华,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事物中的本质。

  新闻效果和影响力各有千秋

  我本人一幅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被评为铜奖的漫画《悔》,和另一幅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漫画佳作奖”的漫画《还我长城》,也都属于评论性新闻漫画。不管是使用历史事件重新改编、借用寓言或历史人物重新演绎,还是用动物等拟人化方法,只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只要与新闻、与时代同步,对时事进行针砭、褒扬、监督以致真实反映各地各民族风俗民情的作品,都属于新闻漫画。

  前几年,《羊城晚报》由方唐先生作画,几乎每天都发一幅新闻漫画,画上大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公开报道,而且大部分是当时广州街头的见闻,画旁还配上了文字;现在《中国青年报》第二版的青年话题版每天都有一幅带文字的新闻漫画;《今晚报》也曾每天在第一版发表一幅漫画。刊发的漫画稿件,没有一件确指某具体新闻事件,然而每位读者看了,都会觉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不管是哪一类新闻漫画,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反映读者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新闻效果和影响力各有千秋。

  我想,当年先辈们画漫画时也未必想到有什么新闻漫画。华君武、黄苗子、张仃这些人画抗战题材的漫画时,也没有把它归到什么新闻不新闻上。但是,他们的漫画却激励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情绪,起到了文字无法替代的新闻宣传作用。时代走到了今天,社会分工日趋细化,所以也就有了“新闻”和“不新闻”的区别。

高晓建 破壁拆墙(获浙江省新闻一等奖)

    新闻战线的一支轻骑兵原创性新闻漫画不应被“边缘化”

    ■姚月法


  原创性新闻漫画是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绘画形象和构图,采用比拟、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议。它的新闻报道素材来自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富有思想且带有批判性的新闻漫画理应成为报刊的一面旗帜,媒体和漫画人应该坚守。然而,现实并不令人乐观,漫画的“原创性”在缺失。

  与早几年报纸大量刊登漫画作品、开辟漫画专版相比,时下新闻漫画进入了低潮,有些媒体即使还在坚守着这块阵地,但刊登的那些所谓“新闻漫画”大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些已不再是作者独立思考而完成的“独家新闻”,尤其是炒旧闻的漫画作品脱离社会,缺乏公共性和大众性、缺少与社会的沟通交流,与群众无法产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缺“独家新闻”的原因何在

  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有明哲保身的思想。新闻漫画因为针砭时弊,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恶劣习气等,难免会得罪一些部门甚至领导,媒体会有压力。因此,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哪家媒体的“发明”,报刊不知不觉出现了一种另类的新闻漫画。这种漫画就是将报刊上已经登载的新闻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图解,然后将这则新闻和漫画再进行捆绑发表,让新闻二次曝光,嚼别人啃过的馍(炒冷饭)。我们姑且将这种漫画称为“再生性”新闻漫画。这样的漫画犹如隔靴搔痒,起不了警示作用,影响力生命力大打折扣。

  二是作者怕“吃力不讨好”。说实在话,漫画的特性需要作者对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然而,并非所有人对此能有所理解,尤其是涉及到的人员,对漫画中表现的人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也要挑出骨头以示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确实会遇到打招呼甚至恐吓之类的事,因此画讽刺漫画确实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勇气,同时需要媒体给予撑腰。

  如何改变老调重弹

  原创性新闻漫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贴近生活、追求时效,成为新闻战线的一支“轻骑兵”。出现目前的状况是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状呢?坚持“原创性”,媒体应有担当。

  好的新闻漫画都是以生活中的矛盾做基础,然后加以虚构夸张,将丑陋的东西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嘲讽,起到教育启迪的作用。而党报对于发生在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特别是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肩负着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引导健康向上社会潮流的重任。现在有必要急需改变新闻漫画缺乏原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批判精神的现状。

  在坚持新闻漫画的原创性上,许多漫画界前辈都做出了表率,廖冰兄、米谷、华君武、丁聪、江有生、方成、英韬等漫画大师,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新闻漫画。记得上世纪80年代,华君武给《浙江日报》寄了一幅漫画《笑林广告——杭州某厂汽水可灭火》,当时的浙江日报总编辑江坪读罢此画颇有感触,于是便写了篇读画随笔,与漫画同时在报上刊出。

  后来浙报又连续以这样的形式发表了华老的几十幅新闻漫画作品。这些漫画针对性强、构思新颖、寓意深刻、艺术性高,它以过人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贴切的比喻、幽默的手法、老辣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经典之作。作品不是现在许多报纸上出现的那种老调重弹式的“再生性”新闻漫画,而是以文与画的形式(文配画)出现,并且是先有画、后有文,这种读画随笔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令人喜闻乐见。

  正是有了这样的漫画前辈,有了这样的媒体总编,原创性新闻漫画才能发扬光大。漫画使报纸更有生机,为报业发展增光添彩、功不可没。

  巧用一把“手术刀”

  应当承认,在社会生活中落后丑陋的现象依旧存在,因而漫画这一诙谐的“武器”始终伴随着我们。而作为新闻漫画的主要载体——报纸和杂志,应该认清自我、认清形势,让它成为报刊的一面旗帜。

  如何让新闻漫画重振旗鼓,媒体人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多点正直硬气,少点“想当然”。“想当然”是新闻采写中的大忌,而在对新闻漫画的处理上,也要摒弃这种“想当然”,别总以为讽刺漫画(好的新闻漫画应以讽刺为主)的雷区很多、碰不得。其实现在的舆论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很多情况下是媒体人自己捆住了手脚。编辑要敢于担当,即使有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也一定要顶住压力,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况且,现在新闻漫画可讽刺的内容和创作空间已十分宽泛,不一定要是“投枪”和“匕首”。它也可以是一把“手术刀”,揭露腐败、抨击不正之风,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健康思想、不正当行为、不科学理论、不道德事物进行批评,给人以警示。

  二是多点读者意识,少点应付之心。漫画是用来发表意见的画,好的新闻漫画是一篇“社论”,一图胜千言。世界上所有大事件,从未缺席漫画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就是新闻漫画生命力强盛的源泉。读者爱看漫画,是因为漫画针砭时弊、幽默诙谐、令人反思的哲理韵味及可观赏性等特点,并且贴近生活、能反映读者的心声。因此,编辑在选用新闻漫画中要多点读者意识,换位思考。改变思路,鼓励新闻漫画作者动手找新闻、画新闻,坚持绝对原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

郑华卫 春回大地
    5G时代,新闻漫画人应该怎么做■郑华卫



  5G被誉为“数字经济新引擎”,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视频社交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5G带给新闻漫画哪些机会与挑战?我们如何去面对它呢?

  随着5G落地,一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即将到来,其广度和深度远超过你我的想象。这场浪潮在未来五至十年释放出来的能量,将远远超过4G移动互联网的能量和价值。

  所有行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新闻漫画而言,当下是个相对美好的时代,甚至可以称为“天时”、“地利”与“人和”。首先,天时即政策的扶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动漫产业。其次,地利即技术的助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应用,给新闻漫画带来质的变化。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了较快的传播,且较以前的纸媒和PC互联网,传播速度有了明显提升,实时性更高,互动性更强,新闻漫画作品常有超过十万、百万的阅读等,这在纸媒上是很难实现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H5动画、条漫等新形式的新闻漫画产品成为新宠,受到广泛欢迎,传播效果更佳。

  5G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视频的应用,将带来全新的新闻漫画体验。创作上将会更加自由,可完全实现作者的创意,限制我们的只剩下想象力;体验上也许能将人们带入到漫画世界,真人与漫画人物的沟通成为可能;传播上更加广泛、方便及时,全球漫画爱好者的交流将会在虚拟世界里完成,地域、语言、时间都不会成为交流的限制。因此新闻漫画这种国际语言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是人和受众的支持。网络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现在90后、00后已成长为网络主力军,而他们正是漫画的热烈追随者。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漫画用户达2.2亿,如此庞大的受众基础,为新闻漫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除此之外,移动支付方式让交易更加便捷、大数据的应用让目标和受众更明确,种种因素为新闻漫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可以预测,在5G时代新闻漫画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当然,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新闻漫画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大数据的应用给诸多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现实中,新闻漫画产业从内容创作到服务,缺少大数据支撑,或者说没有建立并运用好大数据平台。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希望能够有机构或企业建立大数据来给整个新闻漫画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读者大多习惯于无偿获取内容消费,除部分媒体公众号采用支付稿费的模式外,不少自媒体刊登的漫画(互联网漫画)和微信群多为免费模式。作品在网上版权受到侵害,造成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进入网络动漫市场的门槛都极低,尽管互联网漫画市场巨大,但无助于内容提供者的良性发展和生存。既不能给创作者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也不能有效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因此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整个行业无法良性发展。

  新闻漫画创作本身比较难,内容同质化严重,作品撞车现象比较多,同样的作品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媒体、赛事和展览上;缺少精品内容,创作者缺少精品意识。新闻漫画创作为单兵作战居多,无法形成团队作战的优势,难以产生有影响力的IP;而有影响力的作品,后续的开发和推广也明显不足。近几年漫画明显“热”了很多,活动不断,但是形式上不外乎大赛、展览、动漫节等,缺少创新。

  互联网技术更新迅速,新闻漫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现在创作漫画多数是传统方式,发布到网上传播,是否能够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创作,应当在此之前就考虑好它的“有效”传播,这是值得每位漫画家思考的问题。

  以上只是笔者看到或想到的几个问题,新闻漫画的发展还会遇到更多挑战。5G时代已经来临,新闻漫画如何利用好契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突破发展瓶颈,将是漫画工作者面对的挑战,希望能在5G时代得到解决和改善。

庄锡龙 毁! 2002年


    “拓荒牛”绘出深圳漫画的春天■颜庆雄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成长为繁华的大都市。可以说,深圳的新闻漫画也是从“一穷二白”开始,伴随着《深圳特区报》的创刊(1982年5月24日)而发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其中,来自上海的漫画家庄锡龙功不可没,是深圳新闻漫画的“拓荒牛”。

  庄锡龙从入职到退休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执起那支锋利辛辣的画笔,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新闻漫画,发表在国内外各大媒体,新闻漫画《截错了》更是成为1996年高考作文题而轰动全国。深圳大学教授苏东天曾说,如果将庄锡龙的漫画全部展出的话,那就是一部形象的深圳发展史。

  1979年1月《人民日报》所属《讽刺与幽默》创刊之后,新闻漫画成为读者喜爱的艺术形式,中国新闻漫画迎来了春天,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陆续开办各种漫画专栏专版,使漫画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元素。栏目命名一般以具有讽刺意味的动植物作为名称,如《吉林日报》的“五味子”,《北京晚报》的“刺梅儿”等。1994年1月,《深圳特区报》在庄锡龙的主持下,开办了名为“簕杜鹃”的漫画专版,簕杜鹃是深圳的市花,生命力极强,枝带刺、花艳丽,象征着漫画可讽刺、可歌颂,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一语双关。此名称由著名漫画家廖冰兄题写,在庄锡龙的精心采编下,近百期的专版发表了全国各地漫画家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新闻漫画不可或缺的阵地。漫画专版从开始创办时的“一稿难求”,到后面的“优中选精”,发表了数量可观、水平颇高的新闻漫画作品,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漫画应该跟随时代潮流。2010年9月,《深圳特区报》在新增加的《时评》版上开设“漫话”专栏,用“短评+漫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来评述社会现象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时,报纸中的新闻漫画仅刊登图片,没有文字评析,也没有固定的版面位置和栏目。专栏上的短评一般为两三百字,言简意赅、深刻精炼,这在传播形式上有了突破与创新。为了时效性,每天拟好当天热点话题,再由专职漫画编辑专门绘制,连续不间断出版了十年,在如今新闻漫画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坚守了“新闻理想”。1993年,《深圳商报》把齐齐哈尔日报的美编王建明调到该报,从此,深圳新闻漫画也迎来了“绝代双娇”的时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庄锡龙和王建明的指导下,迎来了深圳新闻漫画“春天”,涌现了不少新闻漫画新人,如深圳打铁文艺社的微观、郭喜忠,深圳教育界的静茹、冯英杰,《深圳特区报》的喻红、颜庆雄、冯大美、曹丽华,《晶报》的勾特、贺曦,《深圳晚报》的齐永斌、黄禧、胡鑫等等,形成“传帮带”的阶梯状。他们中有的从业已经二三十年,渐渐在漫画界抛头露面、小有影响。

  在网络时代的大好形势下,通过新媒体融合,依托国家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新闻漫画在融媒体时代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微信公众号和APP上将继续发展壮大;漫画家创作的大环境更为宽松自由,作品中的幽默元素越来越多,亦传递了健康积极的态度。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