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健亲绘画作品回顾展亮相南博https://www.huajia.cc 2019.11.17 22:24 来源:南京博物院 发表评论(0)
9日,《作画是我的最爱——冯健亲绘画作品回顾展》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大观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汇集了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海宁博物馆、海宁市文旅局收藏的冯健亲画作共137幅。这批作品,系统地梳理了冯健亲60年来的艺术创作、研究历程,展期两个月。
开幕式上,冯健亲深情地说:“我9岁时,父亲得了伤寒病,肠穿孔不幸去世;母亲又身患肺结核丧失了劳动力,顷刻间全家的优雅生活消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如果没有人民助学金,我是读不完中学上不了大学的。因此,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是刻骨铭心的。”
60年艺术生涯,冯健亲以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不断探索油画的“民族性转化”,用西方油画的技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作品始终反映着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和学术气息。去年11月,他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了他最重要、最精彩、最高品质的油画作品80件,化私有为公藏,将艺术奉献给社会。
此次展览梳理了冯健亲从艺60年的艺术脉络,展出了一批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用画笔记录着祖国发展的时代印记,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程和建设成就。
冯健亲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培养的第一批油画家,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出版了宣传画《伟大的四十年》。
冯健亲的油画启蒙老师苏天赐是林风眠大师的高足,受他的《黑衣女像》启发,1962年冯健亲创作了有莫迪里亚尼风格的《中学生》,在省青年美展上获得好评。
1973年,冯健亲在苏天赐先生的带领下,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油画创作任务,他们先沿长江到上海写生半个多月,归来后再在大桥周边观察写生,描绘了建桥、合龙、建成等不同时段、不同视角、不同季节的七八幅初稿,最后选择在桥下仰视,有“飞架”气势的构图画正稿。翌年,正逢新中国成立 25周年全国美展,冯健亲的作品成为那届全国美展唯一的油画入选作品。
2019年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冯健亲满怀激情地画了一幅《大桥五十岁》,历时三个月才告完成。80岁老画家画50岁的大桥,可称得上是画界美谈一则。
上世纪70年代,冯健亲与漆艺结缘。1983年,为迎接第六届全国美展,学术组织老师搞漆画创作,冯健亲的《春满中山》在这次美展上获铜奖,成为南艺历史上第一块全国美展奖牌。这幅《荷花女》则是此时的练习之作。
漆画《青铜时代》
《百万雄师过大江》所表现的“渡江”,是新中国革命历史美术创作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冯健亲1974年的创作是自发之举,后原稿遗失。2017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他凭一张当年留下的模糊彩照重画了这幅“渡江”。
《古风》系列所描绘的各式器物,表现华夏民族质朴、浪漫的一面,趣味是中国的、东方的。1980年的创作的组画缘于冯健亲对音乐的偏爱。
这幅长达5米的《江山如此多娇》(修改稿)创作于2016年,冯健亲以油画形式重新诠释傅抱石、关山月同名国画经典作品,表现了传统油画风景较少呈现的大山大水。他出差坐飞机时抓拍了上千幅云层照片,画面呈现的“江山”也是对大量素材取舍、剪裁、拼接处理后的重新构建,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经营位置”的独特匠心,也展现了有别于国画的独特气韵。
《软实力组画之春天里》(草稿)表现草根明星走上国家舞台的画面,冯健亲认为捕捉和记录这样的画面,使其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是画家该做的。2015年,作品入选了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正墙,引起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