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孤立毕加索https://www.huajia.cc 2019.07.25 0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0)
阅读(油画) 1932年 巴勃罗·毕加索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近日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堪称中国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展览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中精心挑选出103件作品,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力求呈现出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从早期到中期的艺术成长经历。 回顾毕加索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10年代。而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认识过程中,国内对于毕加索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态度既有称赞与追捧,亦有不断出现的批评与争议。中国公众通过展览的方式,直观地接触毕加索的原作,最早则在1983年5月,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览”。而后亦有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于2011年10月举办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4年3月举办的“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览。而此次“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是毕加索在我国的第四次个展,较之此前的展览,此次展览没有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区分和相互封闭的阶段,试图在策展中展现“开放和穿越性的视角”,阐述这位艺术家在标签下更丰满的人格全貌。 展厅在阿德里安·卡迪工作室的设计下被分为了6个半开放式的盒装空间,对应了展览划分的六个章节:“早期毕加索”“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立体主义者毕加索”“多变毕加索”和结尾单元。展厅中,从童年时期的毕加索的创作与习作以及其早期受到的艺术影响的章节踱步过来,到蓝粉时期,其放弃模仿前辈的后印象派风格,转而开始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个人风格,再到以《阿维尼翁的少女》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性的简化形式和空间的探索,此时的观众再来理解“立体主义者毕加索”的典型艺术风格作品,就不难发现多面的、碎裂的、重组的艺术表达语言并不是凭空异想天开而来的。 而“多变的毕加索”则是在此之上的扩展阅读,阐述了毕加索艺术风格的新古典主义转向,其通过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于革新,将艺术领域扩展到了舞台布景、服装和幕布等方向。展览最后一部分集中展示了毕加索在1927年至1972年较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通过前面五个章节的层层铺垫与递进,这个结语式的单元呈现出了成熟时期的毕加索之作是如何受到青年时期的艺术实验影响,而逐步形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主题与基本原则。 正如本次展览策展人、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利娅·菲利普在展览开幕式上所说:“立体主义并不是抽象的,相反的,它是希望在二维的平面上呈现出三维空间的现实主义。”应该说,此次展览对公众心中固有的立体主义形象的毕加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构,也为公众理解立体主义呈现了全新解读。展览从其童年的绘画习作与学徒生涯谈起,结合其绘画、雕塑及纸上作品,生动再现了天才毕加索在早期的艺术思考与风格探索。 虽然“越来越完整的毕加索”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被国内外的博物馆、机构和策展人视作展览脉络与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平心而论,即便是毕加索早期作品,也有不少观众表示虽能看出来画中画的是什么,但是还是不懂,为什么要这样画,毕加索到底想表达什么?事实上,“看不懂”这一问题,并不仅仅出现的毕加索身上,和毕加索同时代在西方现代艺术家以及之后的当代艺术家,能被“看懂”的也少之又少。 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显然每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尊雕像,都不是孤立的。它属于一个总体——属于艺术家全部作品这个总体。而每一个艺术家连同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也不是孤立的,一同隶属于同时期同地域的艺术宗派。在同一个宗派中,每个艺术家在各自特有的差别中始终保持着同一宗派的面貌。更甚者,一个艺术宗派还隶属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这个艺术宗派创立时的社会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正如陈丹青所说,要想看懂毕加索“是需要和同时代正在发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的”,就像理解一段文字,抛开上下文与写作背景,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迷失。他建议,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办展方法,比如一个专题展可以策划好几个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前,可以先让观众了解非洲、希腊的艺术以及塞尚、安格尔的艺术,只有修补、粘连起这些历史的记忆和常识,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文脉,只有具备这样一种全景观,才能真正读懂一位艺术大师。 无论如何,“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以互文的方式对来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佳作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析。展览中大量辅助以各个时期的手稿,与油画、雕塑等作品相结合,呈现了这位艺术天才稚嫩、摸索与纠结的一面,关注到了他痛苦、忧郁与对原初艺术语言的认识、接受与运用的过程。为公众创造一种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的展览维度与研究方法显然使毕加索的形象逐渐丰满而清晰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