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会员:“门槛”多高,“身价”几何?https://www.huajia.cc 2018.11.12 09:35 来源:艺术市场 发表评论(0)
本文刊于《艺术市场》杂志2018年11月号 中国美术家协会本是由全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衡量中国美术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权威平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关于中国美协的入会标准、会员的创作水平以及会员作品的市场价格等都是行业内关注乃至饱受争议的话题。 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入会细则》),从“积分制”到“不可跨类别计分”,从“委员会推荐,酌情照顾”到“头衔论”,以及美协会员的“身价”与市场效应⋯⋯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广泛讨论与热评。 本刊“艺话”栏目特邀《人民日报》原高级编辑、评论家邵建武,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馆长罗江,艺术评论人楚寻欢就此展开讨论,希冀借此契机抛砖引玉,实话实说,让艺术群体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美协会员这一头衔。
邵建武 / SHAO JIANWU 艺术评论家、《人民日报》原高级编辑
邓国源 / DENG GUOYUAN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罗江 / LUO JIANG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云南美术馆馆长
楚寻欢 / CHUXUNHUAN 艺术评论人 《艺术市场》:关于中国美协最新修订的《入会细则》,针对申报人的业绩条件采用“积分制”,你认为这一考核标准的优、劣势是什么? 邵建武:中国美协是一个艺术类的人民团体,既然属于艺术类组织,那么它的很多标准就不能严格地数字化和标准化。 “积分制”的讨论与形成,虽然可能有利于实际操作,但未必是一种进步,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设立这个标准是否有利于中国美协的工作,而不是有利于美协人员的工作,即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积分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进步的,真正推行,不但解决不了以前的问题,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最新修订的《入会标准》试图把以往模棱两可的问题明确化、规范化,却忽视了艺术生产与人才成长的特殊性:艺术创作不是工业化生产,没有标准性可言。 邓国源:“积分制”是比较合理的考核标准,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之前的规定是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与入会相关的展览3次以上即可获得入会资格;“积分制”的好处在于可以实实在在地统计、累计加分。 但计分标准同样很难制定,如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与其他主题的全国性美展之间的入选竞争明显不同,是否同等计分?除非条款规定得特别细致,否则很难操作。同时,条款分类越细,统计工作就越难。 罗江:“积分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定量的标准,但在定性标准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多专家更深地关注如何细化和完善。 楚寻欢:协会体制不改,内部细枝末节的改动,我觉得不值得关注与讨论。这种讨论最关心的群体应该是那些热衷“国展冲刺班”的应届与往届师生,他们更知道其中的甘苦与获得会员证书的成功“伎俩”。 《艺术市场》:《入会细则》明确指出,美术创作、理论研究、新闻出版、专业教育、组织管理五类申报类型不可跨类别积分,这一条款是否有碍于召唤更多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专家、学者型画家的出现? 邵建武:中国美协要把一个生龙活虎的领域变得机器化和按部就班,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目前状态下,艺术创作已经比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范围更加广泛,如果还按照艺术的技术门类、理论思考、新闻出版等统一管理,势必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美协对会员的吸收:一方面是广泛地团结艺术群体,另一方面是靠我们的支持或不支持去促进和规范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因此,尽管涉及到具体工作时就要明确规定出一些条条框框;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条条框框的实施显然不符合我国目前艺术领域的生态环境。而在新形势下,中国美协的这一系列调整,扩大了团结的范围,这是应该做的,也希望能够做好。 邓国源:这一条款的规定很不科学,因为现在很多艺术家是跨学科的,假如一位艺术家的理论著作写得比理论家还好,不能加分是不合理的,而且我们现在也在鼓励和提倡培养综合型人才,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于艺术创作之外的群体加入美协,这种情况也不一定好,因为美术家协会针对的是有创作的美术家,无论身兼任何职务,都要以作品为主,毕竟“美术家协会”不是“美术管理协会”。其他诸如新闻出版、专业教育等与美术创作不太紧密相关,美协会员的另一个身份应该是艺术家。例如,我在美院当院长,只是我的职业,而真正入会的身份是美术家,如果因为我是美术机构的领导者而入会,是说不通的。 罗江:《入会细则》中,五类申报类型不可跨类别积分,不利于复合型专家、学者型画家的收纳。这条讨论很有意义,中国画大家黄宾虹、潘天寿、傳抱石都是理论、绘画兼能的高手。应该要有一些画家是具有双栖或者多栖能力的跨界型人才,对美术事业的发展应该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国家的画种分科,是20世纪美术教育初始阶段就提出来的,对中国美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现在的绘画中新材料、新媒介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没有创新的想法,一味保持原有的划分方法,而且继续以本专业不准跨界的落后意识来考评入会条件,可能美协将会成为一个古老的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失去活力和凝聚力。艺术是在发展中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行。所以,我建议不同画种积分可以叠加,理论与绘画也可以叠加。
黄宾虹 《设色花卉图册之三》28.5×42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艺术市场》:在《入会细则》中,作者的署名次序严谨地对应着计分标准,但同时也出现诸如“在全国范围内做出重要贡献、学术成就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等模糊表述,“中国美术家协会相关专业艺术委员会推荐,酌情照顾”的规定,这是否会成为新的腐败缺口? 邵建武:《入会细则》中对此表述不清楚是因为它无法表述清楚,考虑到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就不能运用一个机器化的语言来表述,也就没有“一刀切”的标准。只是因为现在想要“一刀切”,又要顾及特殊个例,因而生成了这个“悖论”。 以考核艺术家的学术成就为例。众所周知,现在的出版行业已经非常市场化,出版物、学术研讨会以及著作的“好评”都可以花钱买到;那么出版物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还有意义吗?再如展览,试问哪个场馆不能用钱交换到?所以,既然都能花钱买到,就意味着那些“打分”的标准,很可能会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花钱的坏”,甚至衍生出腐败。 邓国源:既然很多条款制定得非常细致,那么这种模糊的表述就不应该存在。关于考核“社会影响力”的标准也应该明确细化,例如在金色大厅举办过演唱会,可算作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等,因为模糊的表达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美协关于特殊艺术人才的吸纳,需经过相关专业艺术委员会的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或通过专家组评审后才可“酌情照顾”。例如,很多观念或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在当代艺术领域十分出色,尽管在时代精神上与主流思想一致,而碍于作品的表现形式,会使得相关展览没有邀请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美协相关专业艺术委员会就会去考核该艺术家的能力是否已经符合入会标准,因此应该由委员会集体讨论、推荐和专家表决。 前不久,天津美术学院在科研学术成果认定方面也考虑到了当代艺术领域的特殊情况。以往规定艺术家在国外举办的个人展览仅相当于参加一次国内的省级联展,但实际上在国外博物馆举办展览的难度和规格都要高于全国美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联展,以及在国外著名的博物馆中举办个人展览等,其影响力也远远超过参加全国美展的单幅作品。因此,中国美协要把控好画家入会的口径,吸纳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画家群体,才会更加强大。 罗江:中国美协会员制定入会办法的宗旨是吸收最优秀的艺术家,应该适当保留举荐制,单纯以展览来选择会员,可能会把最好的艺术家拒之门外,我们都知道最初的印象派画家是由落选艺术家组成的队伍,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大师。 从全国的情况看,一些画家很早就参加过一次至二次全国性展览,有实力,但在最后与入会只差一步之遥的时候,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入会;反复多次,逐渐失去了兴趣,以后也就退出了;还有就是,有的画种举办入会资格展览的次数太少,如果只等5年一次的全国性大展,入会时间至少要15年以上,吸引力也会减弱;另外,过去一些全国性展览,入选的优秀作品往往会被收藏,费用不高,年轻画家能够接受,年长一些的有实力的画家不太愿意,自然也就积极性不高了;还有一种情况是,画家本身是有实力的,但不满足于一般的展览样式,或者是不满足自己曾经的创作,要力争推新作,而风格往往与评委的眼光不相吻合,几次落选也就不再参与了。 所以,如果各省每年有一些举荐指标,然后再经中国美协的各艺委员会或理事会复审入会,这是我的一条建议。 《艺术市场》:中国美协相对严苛的入会标准,是否意味着加入中国美协就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甚至有人将“中国美协会员”比喻为“身份证”“成名的基石”,这是否反映了当代画坛和艺术从业者心目中的“唯头衔”论? 邵建武:我们经常安慰和劝说青年艺术家,不要把这些“头衔”放在心上,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创作。但实际情况中,我们又以这些标准来评估艺术创作的入围和不入围的问题。所以,引导与支持我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是要立足于培养人才,中国美协的入会条框和市场规律的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恰恰是与初衷背道而驰。 我本来是新闻从业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前辈的支持;因此,当我们老了,我们就应该有理由、有义务去培养年轻的下一代,中国美术事业才能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繁荣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主张中国美协应当是“宽进严管”——扩大入会口径,加强艺术批评,扶持正气,繁荣创作。 对于体制外的青年艺术家而言,想要脱颖而出,就要突破重围,这其中包括有利的和没利的条件,甚至包括那些貌似有利实际上不利的条件。因此,对于艺术创作人才的成长来说,首先是需要自己努力。中国美协的章程是要培养人才,是要给国家促成艺术创作繁荣的条件;然而,按照体制内外和从业时间长短来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青年人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邓国源:中国美协会员中不被大家认可的画家很多,有些是过去参加几次展览而入会的,也有些是找关系进来的。尤其是国画家,在艺术品市场上有潜在的价格区间,中国美协会员的作品多少钱,各省美协会员作品多少钱,在二、三线城市进行类似商业操作的现象非常多见,但这些画家对中国美术的贡献微乎其微。 楚寻欢:书画家要凭作品说话,我向来不关心“中国美协会员”这个头衔。如果说20年前的美协会员头衔,也许还有那么一丝值得尊重的纯洁光环;而今被名利腐化严重的美协会员头衔,早已成为洁身自好者唯恐避之不及的代名词。 当然,这也与我们中国特色的市场大环境同步。在我眼里,美协与那些在香港或海外注册的协会没有本质差别。美协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艺术江湖,协会的公信力需要自身走得正去赢得,而不是靠官方的强势话语权。 那些热衷于表演,写字狂叫,画画抽风,动辄以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一平尺的润格证书招摇过市,头衔等身的书画“大师”都是十足低劣的伪大师。书画家各种头衔光环的包装反证了其内在的虚空与无能。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表达,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维度的外化,艺术家的精神维度暗含了其艺术修养与器识,也决定了其作品格调高低。协会头衔不过是个名相,艺术本质上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其首先是为取悦于完成自己。而今中国很多书画家的问题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他们的心灵却没有真正独立自由过。对于那些毕生热衷于冲刺进美协,无药可救的“八股画家”,只会让我陡生悲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潘天寿 《观瀑图》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藏 《艺术市场》:事实上,社会上很多人甚至艺术品经营者判断一位画家的水准,首先看是不是美协会员,是省会员还是中国美协会员,连参加笔会的润笔费也据此分高下。“会员”的称谓会带来作品价格的“自然飙升”,之前,未达到入会标准的画家不惜花重金通过其他不法途径试图获得会员资格,可见“会员”与“身价”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一市场效应? 邓国源:这种情况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由于规则被市场化了,他们才有这样的想法。画家具有类似头衔之后作品会卖得贵,是因为大家在主观上从技术入手,认为拥有这些头衔的画家,其绘画技术就会很好。实际上,艺术家不应该有这样的头衔,收藏家在收藏作品时也不应该注重这些头衔,而是要看他对美术本身做出的贡献。所以说,中国美术市场是一个伪市场。 楚寻欢:我想重点提出的是,协会应成为行业人士自主自办的民间组织,只要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就不需要官方过多介入。吴冠中很早就提出过“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 2015年7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明确将取消行政机关(包括下属单位)与行业协会商会的主办、主管和挂靠关系,并在年内先进行100个左右的试点。今天看来,这种依托于政府部门成立或者由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协会社团,戴着“半官方”的“帽子”充当“二政府”的顽疾依然存在。 在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无爱好。”官员们在书画、摄影、著书、发明等方面的才情,往往成为其收取贿赂的重要途径。前些年,官员退休后热衷于担任协会领导,这种官本位体制导向致使国展冲刺班与美术考前班的大量涌现,并形成强大的利益链。 在官方美协官员头衔为主体的送礼市场泡沫逐渐被压缩的今天,在市场震荡洗牌持续、藏家更新换代、审美普及逐渐提高、消费者日益理性的今天,中国美协官员虽已失去了昔日鼎盛之荣光。但中国官员书画家带来的垃圾太多,给地球造成了严重负担。他们以权势地位占据着官方话语权。很多附庸风雅、地摊级水平的国企负责人、将军乃至部级领导,退休后摇身一变也成了书画艺术家。头衔满身的官员书画家在本就鱼龙混杂的中国书画江湖张牙舞爪、如鱼得水。他们以中国美育代言者自居,在书画圈沿袭官僚习气,作指点江山状,甚至捐赠入藏国家重要文博机构。这种中国特色的美育代言者实际已成为中国美育的最大敌人,他们的危害更甚于很多自力更生的江湖书画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协会改革的整体情况收效甚微,不容乐观,其原因是此举连筋带肉关系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协会体制改革的官本位关系若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不可能出现德艺双馨的协会领导;协会主管领导的审美缺失与不足,反过来又会造成协会公信力的丧失与崩溃。 《艺术市场》:除中国美协会员、国家级美术师之外,各式协会会员或组织职务层出不穷,甚至扰乱视听,使得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江湖书画家得以靠各种名头来吹嘘自己。我们应如何看待画家的种种“光环”,评价画家的水平应该依据什么? 邵建武:艺术创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范畴,美协会员能够得到社会上好的评估和待遇也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便出现了很多人用尽各种合法的或违法的、高档的或低档的甚至是下流的手段挤入美协。所以说,艺术创作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以及正常的艺术讨论程序和方法,才能促进艺术家的创作。对于艺术从业者,优秀作品是永远有效的、有力的! 邓国源:艺术家最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来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视觉经验。像吴冠中、黄胄等大家,他们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一种新画风,影响了一个时代。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意义,这是评价美术家水平的重要标准。而那些模仿他人或古人,没有任何成就却哄抬作品价格的艺术品,那完全是江湖性质的市场交易。 本文刊于《艺术市场》杂志2018年11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