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方法论,艺术家的“分水岭”

https://www.huajia.cc  2018.11.04 15: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0)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驱动。艺术家创作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是需要超越传统和超越平均标准的。其成就大小,须放置于国度和世界语境中加以审度和判定。那么,艺术家的非凡创造成就来自于其深邃而又系统的方法论,切入艺术本体而揭示时代艺术的本质问题,以艺术实践破解而实现之。一个成熟的方法论便是艺术家长期通过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学习研究构建起来的。方法论的学术前瞻性、问题深入性和实践可行性,取决于艺术家文化修养形成的各个方面。

    首先,哲学的开启。一门新哲学的兴起便会影响某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哲学领域的开拓是艺术发展思想之源,并以美学中介完成。

    当下,只有极少中国艺术家追溯其源关注到这一问题。艺术家构建方法论尤为不易,极易进入单向思维之困境,故失之偏颇、顾此失彼的居多。未来中国艺术的变革将首先从哲学开始,引申到艺术本身革新,深入学习研究中西方哲学,由此建构的艺术方法论下的艺术实践,才有可能符合将来东西方双重文化语境,而具有世界语汇的共同人文价值。

    再者,本专业的形式语言建构。艺术家本专业知识是进行艺术实践的核心工具。艺术家一般通过多年学习获得专业上的认知规律,判断该领域的学术已知点(已被以前艺术家经验或创造)和学术盲点,再通过全面深入的艰苦训练,使艺术家克服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形成个人独特体验的艺术形式语言,找到学术盲点,一步步接近自己理想的学术深度和高度,进而足以完全呈现理想的学术理念和艺术实践目标。

    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齐白石勤于作画,六十岁后通过艰苦训练方才进入绘画之道,由技进道开始“变法”,逐渐进入化境。黄宾虹也曾自云:“五六十岁前是师法古人,从书本里学,六十岁后才师法造化。”由师法他人的绘画形式语言的艰苦训练,达到形成师法自然的独特笔墨语言。专业知识的建构是艺术家创新创造的基础,是完成艺术心理期望值的主要环节。

    三是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或跨学科或类似专业)两极一元认识论建构。某一个专业知识是解决本专业方向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渠道,而本专业知识通常作为单向思维模式付诸于问题本身,往往会在解决一些问题后遭遇瓶颈难以克服。那非专业知识可以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困惑,从另一个方向切入思考,探寻到本专业知识无法触及的外化核心关键。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的观念,产生诗(文学)的本体对绘画本体的影响;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在公孙大娘舞剑(武术)中获得草书形态的灵感;毕加索研习中国水墨(写意)完善立体表现观念;梵高临摹日本浮世绘(版画)寻求表现语言……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不同或相近学科、专业)两极一元论解决艺术问题的例子。

    四是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主体感知客体对象产生的主观感受。艺术客体是客观的,艺术主体(艺术家感觉)是主观的。过于理性会失去艺术鲜活的感知力,过于主观则会失去客观真实而缺乏深度。艺术家在掌握了独特经验和艺术技能后,需要调配自己的主现感受去体验对象真实感受,完成个人艺术创造。个人丰富的情感是获得“真实”的关键,而艺术家获得的真实并非是对象自身的真实,而是来源于客观体验后的真实。这个创造过程也是理性和主观合一的过程。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旺盛创造力的源泉,它来自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感悟,及对当前学术问题的敏感感知和准确判断。情感是艺术家经过刻苦训练后对感知力的回馈,也是艺术家超群天赋高低的体现。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对眼前现实生活是有强烈感知力的,随现实丰富生活的改变而不断自我激发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话题从古谈到今,但并非老生常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对艺术家文化修养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当下,艺术的各个门类研究发展逐渐走向极致化和尖端化,信息的迅速化和全球化,学术重复和撞车现象将更加突出,文化修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背后的文化修养决定了艺术家的方法论,方法论的形成是当代艺术家成就大小的第一道“分水岭”。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