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刍议上海抽象艺术

https://www.huajia.cc  2018.10.22 22:05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近年来,尤其是从2018年开始,上海的抽象艺术活动接二连三地掀起层层波澜,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业界的关注与好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全国各地相应举办了诸多大小不一的抽象艺术群体展览,似乎在呼应着上海作为抽象艺术之都。从社会意义的外部视角而言,借助抽象艺术的内涵价值导向,可以转换其现实的人文关照——或许人们可以通过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摆脱对具体事物的缠绕,获得抽象精神性的慰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普世。借此我想以个人的视角阐述一下基于艺术内部对抽象艺术的现状反思以及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与作用。

  宏观地去阐述抽象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史料书籍获取相应的概况。然而,从我的记忆中出现抽象艺术的画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在上海展览中心展览的一个美国当代艺术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抽象艺术作品,其中有不少所谓抽象概念的色域主义作品。而在那个年代,我们所接触到的以及正在学习的当然是有可辨识度的所谓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等具象的艺术类型。然而,当这些非具象艺术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自然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当时建立起不久的艺术价值观。那个年代阅读对于艺术家们而言是一件不那么意外的日常事,虽说艺术家不一定介入写作或评论。由于阅读的习惯,好像从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极力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彰显对自由、个性、情绪等概念的诉求。而在上海,抽象艺术的兴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比较突出的先锋艺术类型在业内已经初步成形态势,如早年就在上海开始抽象艺术创作的先驱吴大羽以及张功慤、陈创洛、査国钧、余友涵、仇德树、张健君等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的开拓者们。1997年1月25日由李旭组织策划的“无形的存在”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行,19位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展出预示了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的抽象艺术阵营雏形形成。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上海抽象艺术发展势头迅猛,年轻一代艺术家纷纷加入抽象艺术阵营,上海被业内媒体誉为中国抽象艺术之都,由此上海的抽象艺术阵容规模占据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半壁江山,其中的幕后推手当属上海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李旭。2000年以来,上海美术馆再次由李旭策划的形而上抽象艺术年度大展并历经多届,促使了上海乃至全国抽象艺术发展壮大,中国各地的抽象艺术展览与抽象艺术的讨论也持续升温,抽象水墨、抽象雕塑、抽象影像等艺术拓展形式随之涌现。2010——2011年由意大利著名批评家,策展人伯尼托·奥力瓦策展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在中国与意大利分别展出,再次将抽象艺术推向高潮。2018年,上海抽象艺术又一次吹响号角,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抽象画会的基础上,于3月举办了2018“异号”上海抽象画会春季展。5月举办了笔者策划的2018“风流——上海抽象艺术大展”,展览特邀31位上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抽象艺术家。9月上海抽象画会与宁波美术馆联手合作举办了2018“异形”上海抽象艺术宁波展,将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共38位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大规模的亮相于宁波美术馆,为上海抽象艺术走出地域之限打开了大门。

  时至今日,人们对待抽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的如遇洪水猛兽。面对当今抽象艺术发展似乎已经顺风顺水,此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抽象艺术其内涵的价值与时代的意义。

  抽象艺术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中,对于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不以盲目自信而取代。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交流碰撞产生共识,并获得人类文明的厚度。自西方产生有意识的抽象艺术创作作品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抽象艺术发展依然沿用着西方历史意义上的“抽象艺术”概念,显然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抽象艺术是否还在发展,这一概念是否真正能够涵盖我们今天的所谓抽象艺术作品?这是时代的追问。从历史上的西方抽象艺术作品而论,作品的基本要素还是与抽象的哲学含义相符合的,比如作品简洁、概括、降低复杂度、抽离具体事物等范式,并呈现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当今诸多所谓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艺术家个体的表述来看,不在少数的艺术家认为抽象艺术的概念并不能完全涵盖个人作品的内涵。我们很容易从被誉为抽象艺术的卢治平、仇德树、张健君、许德民、王建国、伊灵、胡伟达、何伟、牛安、姜丹丹、吴笠帆等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作品中感知到他们的作品中的非抽象元素。如果这一现状获得更广泛的调查并达成一定的共识之后,我想,抽象艺术的这一概念是否有必要随着时代的需要而更替之。事实若如此的话,抽象艺术概念沿用的结果,似乎并非是一件光彩之事,或许还是一次败笔之壮举。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产生出有别于过去并且代表着时代意义的内涵价值概念。倘若我们今天创作的艺术作品从现象至本质确实与过去有着显著之差异,然而我们却依然沿用着一个百年前的文化艺术概念——抽象艺术去表述。显然,我们的作用由于简单地沿用将会被严重低估,甚至导致价值被覆盖,这当然是一件很憋屈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力建立新的足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概念呢?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风流之士,因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足迹(文化艺术概念),同时也获得了后人的敬仰。可见,慵懒地沿用一个历史上的文化艺术概念,也无须冒什么风险的简单继承,这种现状所产生的后果可能令我们无法想象。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