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的理想:满江红中国画作品展”在京开幕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刘肖肖 赵多多

恭王府展览现场

10月9日,“观照的理想:满江红中国画作品展”作为“2018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恭王府安善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博机构的嘉宾参加了开幕式。此次展览由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少年美术展览与推广中心共同主办,恭王府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协办。

中央美术教授薛永年与艺术家满江红在作品前交流

满江红近两年来的百余幅花鸟画作品,在恭王府古色古香的院落里铺陈开来,给观者呈现了云南雄壮瑰丽的热带植被景观。就其花鸟画而言,他沿着师长、前辈所开创的道路,在绘画中将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写意与重彩相结合,一改传统文人画闲情逸致、性灵小品的境界,尝试通过“热带雨林”题材的花鸟画对传统花鸟进行拓展,并进一步地融入苍莽、古拙之气。就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在开幕式上所表达的,满江红的花鸟画是站在山水画上去观照的,有大格局,弃小气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走在了创新的路上,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于取法山水,扩张花鸟画的气势格局,满江红表示,面对云南繁茂的热带雨林之美,古代传统花鸟画中的折枝图式很难营造其满而密的植被特点,这就需要依赖山水画的语言,来表现云南立体而丰富的生态景观,这都是立足家乡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进行的表达。

展览现场

自20世纪初,写生便在中国美术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画家们希望通过写生,以提高绘画技法,体验现实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从而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甚而期望由此改变中国画面貌。尽管在“师古人”还是“师自然”的“写生”问题上画家们向来做法有异,侧重点亦不同。

开幕式嘉宾合影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 边伟致辞

满江红作品的形成大多得益于在自然中的对景写生。对此,满江红认为,只有到自然中去,把自然中最美的元素,通过画家自己的眼睛进行提炼,最终才能形成画家自己的绘画语言。每个画家眼中的自然都不一样,所以笔墨表现力、对自然物象的关注都会不一样,只有通过写生,才可以拉开与古人的不同,与传统法式的不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薛永年致辞

薛永年也说:“他在长期亲近自然的实践中,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对自然和环境的亲和融化在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且因为重写生,而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经过对笔墨、形象、图式、意境的反复琢磨和提炼,创造出了自己的花鸟画样式,又因在书法上下过功夫、对色彩有所研究,又让他的画拥有至大至刚的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唐建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建用震撼和清新之感来表达了对满江红作品的感受,并指出了写生的重要性。他说:“中国画强调‘写意’精神,而这种精神中的意趣则来源于自然世界,写生是艺术家获得灵感、产生认识的第一阶段,也是必备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扎根生活,不断地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写生中切入,才能真正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姚舜熙致辞

在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舜熙满江红的一幅幅画作前为自己的学生讲解,他认为,满江红的作品保持了云南画派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才能发掘出生活与自然中蕴藏的美,再对自然加以分析研究,便可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意境阐释的更准、更深。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满江红还进一步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观照社会的方式,开辟出了新的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写生现场中的偶发因素,都为他形成新的笔墨样式提供了可能。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寻找新的题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达出具有当代性的文化内涵,传达出对这个时代真正的精神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贺西林致辞

满江红无疑在先辈的基础上,始终努力探索着花鸟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全新内涵,并努力通过画面传达出来,而他谦逊朴实,善于吸收师长、朋友建议的性格,无疑让他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策展人 周望主持本次开幕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