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于寂寞,死于浮华。真正的大书家、大画家应该在幽光烛照下洞见自身的内心,习惯精神独处,甘于寂寞,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
古遗墨池,今作贪泉。书坛、画坛一小庙,众僧纷争侯,鱼目混珠,滥竽皆充数。“金子总会闪光”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话,石头被市场包装成金子,就能熠熠生辉,卖出金子的价格。而金子不被炒作就只是具有含金量的石头,卖出石头的价钱。
艺术是无价的,《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书画家也要靠书画作品养活自己,书画买卖不丢人,但有的书画家被金钱绑架,囚在“孔方”中,沦为钱奴。
吴冠中说,唯愿一生的作品能抵得上牛肉
吴冠中回忆,有一次他在水田写生,一条水牛在他近旁来回耙田,吳冠中说。唯愿一生的作品能抵得上牛肉。
初一听,以为吴冠中认为自己的画价能抵得上牛肉就很满意了。
其实吴冠中是说牛的耕耘与他的工作同工同职。牛一生只是耕耘,待老了,人吃它的肉,将其皮制革,它奉献了全部所有。吳冠中说,我老了肉不能吃,是废物,唯愿一生的作品能抵得上牛肉。
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饕餮的盛宴上,就是一道精致的神户牛肉,吴冠中生前一再声明拍卖与他无关,死后资本疯抢他的肉。
拍卖是资本追逐的平台,拍卖价格的高低,也只是市场行为。早先,一个犹太人在香港开了一家画廊,让陈德熙以不到一千元的价格收购吴冠中水墨作品,于是请吴冠中来港举办展览,精印画册,大肆宣传,让吴冠中的画成功进入拍卖会。在拍卖中,每幅作品竟拍到数十万元。陈德熙自己也很疑惑,这不成了诈骗吗?
后来吴冠中作品拍到天价,晚年的吴冠中还是住在北京一个叫“方园”极普通的老旧小区。小楼的电梯又窄又旧。房间窄小逼仄。
(吴冠中作品)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真值9个多亿吗?
(齐白石作品)
2017秋拍落槌 市场火热频破纪录。最引起轰动的,是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刷新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成为第一件进入“一亿美元俱乐部”的中国艺术品。
《山水十二条屏》创作于1925年,由齐白石赠送给北平名医陈子林所作。这组画每一条屏高180厘米,横47厘米,分别为:《江上人家》、《石岩双影》、《板桥孤帆》、《柏树森森》、《远岸余霞》、《松树白屋》、《杏花草堂》、《烟深帆影》、《杉树楼台》、《山中春雨》、《板塘荷香》、《红树白泉》。
新中国诞生后不久,陈子林拜托北京著名裱画师刘金涛,希望将自己收藏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卖掉。刘金涛曾找过张仃和艾青。两人到他家,看见此画后,张仃双腿跪地,赞不绝口。后二人商议一人买二条,但主人低于4万5千元新币不卖,两人只好作罢。刘金涛只好继续找下家。刘金涛最后找到黄琪翔和郭秀仪夫妇。
1989年。黄琪翔和郭秀仪夫妇以100万美金转让给台商。
其实,齐白石生前画价十分便宜,据诗人艾青回忆说,他收藏的几幅齐白石的画不是齐先生赠送的,而是花钱买的。当时齐白石画价是每平尺4元钱,艾青为了请齐老题上款还多加了几块钱。即便按这个价格,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可以买两幅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画究竟值不值九个多亿,说值也值,齐白石是值得后人致敬的绘画大师,如今泡沫经济把一文不值的烂画都卖到成千上亿,齐白石的画卖到九个亿真不算高。
说不值也不值,一是齐白石的山水画并没有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峰,画价凭什么远远高于徐渭、石涛。二是齐白石山水画的高度并达不到他自己花鸟画的艺术成就,画价却几倍高于花鸟鱼虫。
其实,这九个亿与齐白石毫无干系。
黃宾虹三个亿的落差
中国嘉德2017春拍中,黄宾虹绝笔巨制《黄山汤口》最终以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拍得此画作的是来自山东潍坊的雷丁新能源汽车集团。
《黄山汤口》是黄宾虹的扛鼎力作,五笔七墨具备,画面苍浑,力道老辣,堪称当代艺术的笔墨之冠,实属经典。
1951、1952年,黄宾虹的书画只卖到一块钱一张,其实那个时候,黄宾虹的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当时就有北齐南黄之说,黄宾虹“黑、密、厚、重”的画风,有凝重遒劲之力,有纵横奇峭之趣,。
黄宾虹曾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有人懂。”纵使价值归位,谁又在这几个亿的落差捞得好处?
李可染的画价红遍万山
2012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55亿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共以2.9325亿元成交,刷新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代表之作。1962-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2015年11月,《万山红遍》中较小的一幅作品 拍卖最终1.84亿元成交。
50年代,李可染的画卖到8元; 60年代,李可染山水收购价当时卖给荣宝斋四张山水,给他350块钱,平均算下来,李可染的润格一尺合10块多; 70年代,李可染的润格是15块,收购价是45块钱一幅,王雪涛的画12元一平尺。
(李可染作品)
当代中国书画的价格乱象
官位决定价位。 宦海浮沉,决定了书画价格的涨落,据说,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在职期间一年写字就能写出几个亿,有文章说,张海,当主席前一平尺两三千块钱,当上主席后平尺价格已经过五万,而且供不应求。有人替张海算了一个帐,张海一天写两幅四尺整张不算多吧,八十万,一个月二千四百万,一年二亿八千八百万。
身价决定画价。 名气为书画价格背书,当代中国书画的买卖全靠名气交易,知名度是书画家的价格刻度,知名度高画价就水涨船高,知名度低画价就十分低廉。八十年代,朱新建在八五思潮崭露头角,在圈内有一点知名度,九十年代他的《美人图》收购价格是四尺对开500元。2010年从每平尺2000元飙升到5000元。2011每平尺达到8000,2011年底,画价突破至每平尺2万元。2012年至2013年,精品美人图逐步进入5万元平尺时代,普通美人图也达到2万至2.5万元每平尺。2014年以来,“美人图”题材作品目前的均价在6万元每平尺,山水题材作品目前的均价在5万元每平尺“高士”、“花鸟”题材作品目前的均价在10万元以上每平尺。
资本拥有定价权。 资本操纵市场,可以将一幅稀烂作品包装成天价作品,可以将作品从地板上炒作到天花板上,推高到千万甚至破亿,崔如琢的作品九次持续破亿就是典型的商业运作。
“功夫在诗外”,畸形的价值观破坏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生态圈,书画家不再追求艺术,而追逐铜臭,据圈内朋友说,很多书画家乐此不疲地办展,往往是门口落雀,自己搔痒自己笑,总以为雄鸡一声天下白,结果才知道自己不是打鸣的命,画价还是昨夜的“黑”。
打回原形,实现艺术价值的回归
艺术是唤醒人类良知的使徒,而不是商业资本的推手,合谋市场化的最大利益。
国家应该启动国家的收藏机制,收藏现世书画家的优秀作品,利用国家公共资源展示给人民大众。
目前,官办的美术馆、博物馆似乎也在履行国家收藏的职责,但是管理不够透明,利用公共资源,互为收藏,结伙谋利。
国家应该解散官办的画院,坚守社会的公平原则,用更多的资金,大量收购体制外的书画家作品,而不是用大量文化专项拨款。去填充文化商人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
艺术家也应该从小众走向大众,回到齐白石、黄宾虹时代,合理定位艺术品价格,让普通老百姓能看得到买得起。
艺术的价值来源于对人类精神的贡献。书画是一门苦难的艺术,它的根扎在生活的痛处,一个艺术家有钱了,他的艺术生命就会消磨在安逸的温床上,著名画家林墉说:“只有一个人经历了更多痛苦,才能画出好画来”,他说他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很大,却在这里没画过一张好画。林墉说:“艺术家生活太安逸不是好事,好作品往往诞生在窘困时。”
我对林墉这句话印象更深,“人没钱很丢脸,靠挥毫赚钱就更丢脸了”。
其实,一张纸确实用不了几块钱,一管毛笔也没有多少钱,画个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成本都超不过一百,按照艺术的溢价,2000元一幅作品,就是合理的价位,名家的普通作品,也不应该超过一个普通人三个月的收入,当然,有些工笔画一张画要用一年和几年时间完成,这就另当別论。
献身艺术的人,就应该淡泊名利,即使在人生的窘境中也不去讨好、谄媚有钱人,更不会屈从于市场和资本,而会用最低的画价让大多数穷人去体悟爱的思泽、慈悲的圣光。
(林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