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上午9:00,由清华大学、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承办,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北京画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袁运甫先生追思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李功强主持追思会。
追思会上,与会的主办、承办方代表,袁运甫先生亲属、老同事、学生代表先后发言,共同追忆了袁运甫先生为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追忆了袁运甫先生有容乃大、谦逊平和、提携后生的人格魅力。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讲话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指出,“我们缅怀追思袁运甫先生,就是要弘扬他的艺术精神和学术思想,学习他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学习他业精于勤、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探索的艺术气魄。袁运甫先生践行了清华学人的精神,让这样的精神激励我们继续攀登学术高峰,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丽宁讲话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丽宁代表文化部向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地哀悼,向先生的家人表示亲切的问候。她说,作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袁运甫先生从艺67载,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回顾袁运甫先生的一生,他始终坚持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始终坚持艺术创新,始终将个人的信念、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相连,体现了一位优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巡视员陶勤讲话
陶勤副书记说,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进步而成长起来的重要艺术家,他坚持艺术为人民的理念,提出了“大美术”的概念,主张以现代审美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赋予美术家们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个体的力量。他在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袁先生在全国美协中是公认的仁德宽厚、谦虚谨慎的前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等,繁杂的社会工作占用了艺术家宝贵的时间,但袁先生总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不愧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教授讲话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教授回忆与袁先生共事的情景十分动情,他提出希望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将袁运甫先生的思想、艺术和品德继承并发扬光大。学院文脉是大学文化之魂,要让他的精神成为我学院精神文脉的一部分,并在历史的进步中发扬光大,向敬爱的袁先生致敬!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讲话
鲁晓波院长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社会各界对袁先生的逝世表达的慰问和缅怀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袁先生拥有开放的艺术思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之际,他就提出了要以艺术与科学的视角出发,艺术家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发现都是最珍贵的创作精神以及对真理普遍性的追求。艺术家重视历史观与科学观的一致,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这是最本质的和谐与完善。”正是这些先行者的开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强调文理渗透、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袁先生离开教学岗位以后,仍然关心着学院的发展,关心着学生,所以他捐赠设立了清华大学袁运甫奖学金、励学金,对优秀和家境贫寒的学生给予鼓励。
袁运甫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并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大剧院等机构都收藏着袁先生的画作。各单位出席领导动情的讲述袁先生与他们的情缘,回望袁先生毕生探索的艺术历程,感谢袁先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袁先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敬佩袁先生为我国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讲话
杨晓阳院长谈到,袁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国家画院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成就巨大、桃李满天下的前辈、大家和由他创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的卓越领导者。袁先生的一生充实而有光辉,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以自己一生的成果为中国美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人文遗产,同时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和值得重视的重要启示。袁先生精神永存!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讲话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讲话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朱万章讲话
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主任刘欲晓讲话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讲话
袁运甫先生胞弟、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讲话
学生代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讲话
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女士讲话
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女士对出席追思会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他对待艺术的严肃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对自己很严格,但是对待别人的艺术却是那样的推崇有加,鼓励提携,他永远是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那么多的美好,艺术是那样迷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今天运甫已经不再纠结人世间的烦恼了,他留下如此单纯美妙的艺术,已成为一个时代真实历史的见证。运甫的一生有你们这么多闪亮的同道陪伴,他是很幸福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特别是能够和你们在同一个时代,我代表运甫谢谢你们。”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李功强主持追思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邹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党委副书记吴琼、党委副书记兼绘画系主任郑艺,院长助理方晓风,袁运甫先生长子袁佐、次子袁加及儿媳叶承露,孙子袁瑱,袁运甫先生的老朋友、学生,原中央工艺美院的老校友,以及艺术界的很多知名艺术家、学者,特别是一些老艺术家们出席了追思会。
追思会现场
追思座谈会
当天下午,袁运甫先生追思座谈会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袁运甫先生的学生、清华美院教师、校友、艺术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绘画系主任郑艺教授主持。大家纷纷追忆袁运甫先生执著追求艺术理想,精心培育艺术人才的高尚艺德,感念先生对学院文脉传承的重要作用和对后辈学人的深刻影响。
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绘画系主任郑艺教授主持追思座谈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卢新华教授发言
袁运甫先生学生、著名画家王怀庆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薇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发言
清尚集团董事长吴晞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郗海飞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玉良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姜竹青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赵萌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发言
袁运甫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发言
袁运甫先生长子袁佐发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发言
袁运甫先生夫人钱月华女士发言
袁运甫先生次子袁加发言
合影
袁运甫先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即在该院任教。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曾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美术系副主任、主任,装饰艺术系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二届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奖造型艺术成就奖”。2017年12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袁运甫先生用公共艺术的理念推动社会大美术的发展,他身体力行,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为社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首都北京的东西长安大街,犹如一串闪烁着艺术之光的项链,其上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和一个了不起的名字连在一起——袁运甫。在共和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四周,袁运甫的艺术作品留在了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巨幅壁毯《祖国大地》(与黄永玉合作)和纪念堂檐下浮雕《花环》;在西侧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金色大厅序厅《千里江山图》、山东厅《泰山揽胜》和香港厅《荷塘香远》;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和北侧的故宫博物院,袁运甫先生分别于2015年和2012年举办个人画展,并有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入藏这两座博物馆;在广场东北侧的太庙,有袁先生担任艺术总设计的国家千年庆典礼器《中华和钟》。自改革开放以来,袁运甫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艺术工程的重任,它们包括: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文史馆、国家安全部、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2008北京奥运会、全国工商联等大型公共艺术创作。这一大批作品的问世,使袁运甫先生成为共和国艺术形象重要的诠释者。
人民大会堂《长江万里图》
《中华和钟》
1972年,他为新建的北京饭店创作大型壁画稿《长江万里图》。1979年他参与了机场壁画的组织工作并创作了壁画《巴山蜀水》,机场壁画群的落成被认为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领域的标志。袁运甫先生宏大规模的壁画作品悬挂在西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京西宾馆、中华世纪坛、燕京饭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中国社会科学院、建国门地铁站、建国饭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现代中国的新形象。近几十年来,他还分别为首都机场第二航站楼、尼泊尔议会大厦、北京世界公园、桂林七星公园、西山公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中学等地创作大型公共壁画作品,这些代表时代精神的标志性作品,践行了袁先生“艺术为社会服务,艺术将改造社会”的伟大理想。
壁画《巴山蜀水》实景图 丙烯重彩
1979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40×1800cm
袁运甫先生是中国世纪之交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的展现了中国现代色彩表达的审美魅力。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空间光影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展现了风格独特的现代水墨画艺术。
袁运甫先生的绘画是传统文人画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桥梁,他是努力让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在现代化的今天得以重生的重要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浙江省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中间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南通中心美术馆等,以及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举办展览。
袁运甫先生是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在艺术教育上,他强调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强调打破专业壁垒,用大美术观来摒弃传统近亲繁殖、师徒相传的艺术教育旧模式。他开放式教学,请民间艺人上课堂,邀世界名师来讲学,这些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教学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及复合型人才,推进了全社会的审美进步。他特别重视艺术教育中的艺术理论学习。90年代中期,袁先生发现学习艺术专业的同学文化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他就呼吁相关机构开设以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博士学位学制。1998年,他在全国美术学科中率先招收“公共艺术理论与批评”博士生,这一举措有力地支撑了艺术教育水平和层次的全面提升,是他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贡献。
袁运甫先生不仅钟情于艺术创作实践,还是一位勤于理论思考的学者。他出版了四本论文集。还有诸多画集出版,如《袁运甫绘画》、《袁运甫作品》、《袁运甫水墨画》、《袁运甫画展》、《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袁运甫》、《大师艺术教育经典——袁运甫》、《袁运甫线描》、《袁运甫彩墨画》等。主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年作品集《艺术设计》、《中国当代装饰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学术著作。
袁运甫先生是美的创造者,亦是中华民族完美人格的体现。他爱学校,爱学生,倾其一生学识,浇灌未来智慧之花。他伯乐慧眼,为众多千里马开启了人生灿烂的航程。2013年,退休后的袁先生用稿费捐资百万,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奖学励学基金”,对功课优异和家境贫寒的学子们予以鼓励,用袁先生自己朴素的话说,是“继续为同学们尽绵薄之力”。
袁运甫先生以他一生的智慧、知识和审美观,不断为这个社会提供正能量。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他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和美术教育进程中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视野开阔、观念领先、承上启下、成就卓著,是开拓大美术之路的集大成者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袁先生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内核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世界性、本土性及公共性文化内涵与特色,这使他具有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和认知民族文化发展的节奏,诚恳面对现实的一切困难,从不怨天尤人。他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去感动并带动着周围的一大批精英同道,为社会进步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工作,他是“清华美术学群”理念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