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最美中国人”展览展厅现场
21幅300×800厘米尺幅的巨作,悬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4个展厅的红色展墙上,格外夺目。罗阳、高德荣、李保国、赵亚夫、阎肃、黄大年、邹碧波等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亮的“最美中国人”群像,在这些巨幅作品中生动重现。在刚刚过去的红色10月,“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作品用精湛的艺术语言,形象呈现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作为美术界对于十九大的献礼,这21张巨幅作品让国博的大厅和长廊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中国美术学院的10位艺术家承担了此次展览中的4幅画作创作任务。而这已不是中国美院艺术家的主题性创作作品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作为一所拥有近90年悠久历史的美术学院,积极承揽重大题材主题创作任务,“为时代造像”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的使命担当。
在去年11月接连于国博开幕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与“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两大展览中,中国美院艺术家们被收录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在国内均属第一梯队,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创作“国家队”。此前,中国美术学院更是举全院之力,承担“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为“共和国英模”们写形绘神,总长近50米的5幅画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中央展厅作永久性陈列。正是在一次次的创作工程中,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除一系列主题性创作作品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祖安,校友陈家泠等还先后于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众多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校友的作品也被馆方收藏,展示了中国美院创作群体的骄人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将这样的成绩称之为“国美现象”。他说:“这些作品、展览及合作,见证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创作实力、使命担当、丰富成果。这样的现象在美术史上,尤其是当代艺术史上,是值得记载的一笔。”
担当与使命
为时代造像
“《为了人民的健康——贾立群、黎介寿、徐克成、万少华、赵亚夫》这幅作品,汇聚了农业和医疗战线上的时代楷模,他们为服务于人民的幸福与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中国美院教授井士剑感慨道,“通过本次创作,我们充分意识到主题性创作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远意义。”
《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创作组在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焦小健的带领下,对阎肃先生生平及艺术创作历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深度解读,并最终确立了以阎肃先生为主体和他一生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时空中交叠的画面布局。创作过程历经数月,几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经过多次尝试和实验后,阎肃先生的形象生动地呈现于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舞台前。“回想阎肃先生在60多年来的每次创作过程中都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真令我们敬佩不已。”当作品最终完成时,焦小健感叹道。
青年教师郭健濂等人积极投入到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为主导的油画《飞渡泸定桥》创作中,他谈到:“在《飞渡泸定桥》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力图在特定的时间以不同的空间来诠释长征期间红军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详细分析了历史上有关这个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听取了众多艺术前辈的指导意见之后,我们最终定稿选择了‘正视’的艺术构图来表现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激烈的战斗场面,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在艺术表现上注入了历史性的时空概念,突出了当代历史画的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和写意精神。
历史性主题的创作活动更是实现了绘画理念和手法的突破。“4个多月的精力,全扑在创作上。我很享受创作的过程,也形成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创作《十送红军》的中国画系教授吴宪生说,“历史画创作也要有新意,以往以中国画画历史画,要么工笔重彩,要么水墨写意,但我觉得这两种方法用来表现这个题材都不十分恰当。”带着这样的思考,吴宪生尝试意笔重彩的表现方法,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方法,同时用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去加强,块面塑造加线条勾勒。不仅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重大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也通过50余位清晰可见的人物形象、各组动态场景画出中国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和中央苏区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气质和必胜的信念。
创作过程是紧张、痛苦而又无比幸福的,几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其中滋味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晨曦时分的色彩和气氛是创作《遵义曙光》中的点睛之笔。为了让天空的色彩看起来真实自然,杨参军连续一个星期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抓拍天空的色彩和云朵的变化。到了画室带着最新鲜的感受充满激情地作画,如此反复修改了十几遍才算满意。创作组所有成员每天近九个小时的高强度创作,几乎是风雨无阻。
时间追溯到2006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历史画创作活动,中国美院凭借雄厚的实力创作了一批重要画作,获得美术界的瞩目。
这些创作活动更是催生了一批艺术青年的生力军。“现在文艺创作、主旋律创作的生力军已经慢慢由五六十岁的这代转向四五十岁的这代,他们提高了水平,更为热情洋溢,他们已经开始以历史的情怀来担当这样一种重任,开始树立一种文化新军。”许江说。
在投身各大主题性作品创作之余,中国美院从未停止过关于如何更高效、高质量地进行系统创作的探索。2017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的成立,意味着学院签署了一份承担国家重大题材的当代美术创作和大型绘画人才培训的责任书。平台的成立,是学院总结历次全国重大题材创作、上下五千年创作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创作经验,面临即将到来的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历史重要节点而做出的历史性突破。
立人民创作之心
树中国精神之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是当前文艺工作的关键,更是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艰巨而又崇高的历史使命。
于是,申纪兰、吴仁宝、鲁冠球、孔繁森、任长霞、邓亚萍等60位经由公开投票选出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时代性的先进模范人物们被依次呈现于一幅幅巨大的“群英谱”,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英雄图”上。这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的“时代领跑者”组图。
2015年4月于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接地气、办实事的重大举措。受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委托,中国美术学院在面对时代重托,人民希望,党的嘱托的历史时刻,举全院之力,一力承担“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为“共和国英模”们写形绘神。
这个历时一年,数易其稿的巨大工程皆出自中国美术学院老中青三代著名画家之笔。创作过程中,美院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收集整理了大量劳模的资料,高举为人民书画的大旗,拒绝诱惑,潜心创作;在艺术创作方面更是广取博收,兼容古今,精益求精,使为劳模造像,为时代记忆,为人民放歌的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
如何更传神地表达画中人物特点?如何给观众更强烈的震撼?如何平衡每位作者的风格、为整体加分?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说:“自2014年11月接受创作‘共和国英模’形象这一任务,我与中国美院国画系、油画系的16位骨干教师就进入了一种‘在忐忑、焦虑和激情中曲折前进’的工作状态,在反复讨论和探索中,大家达成了共识——一切以真实为基础。”
在创作《时代领跑者》这幅画中一位劳模手中棉花时,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封治国感慨颇多:“南方人缺乏采摘棉花的经验,一开始错将重点放在棉花本身的塑造上,然而关键却是采摘棉花的手势问题,重点在于表现手与棉花之间的关系,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非常重要。”
“画得真好,我觉得比我本人要年轻一些。这是五一劳动节前夕收到的一份最特别的礼物。”画展开幕式上,曾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包起帆站在自己的画像前,与创作者何红舟合影留念,他说:“‘特别’之处在于,我们60个人的身后,站立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群像,昂扬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老一辈劳模渐渐远去的今天,为时代讴歌,为民族脊梁写‘神’,尤为重要。”
作为负责塑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劳模形象的油画3组“领队”,这也是何红舟距自己的“模特”最近的一次:“在近一年的筹备创作过程中,我们搜寻了有关人物的大量影像、文字资料。手中的照片只能作为参考,必须走近他们的人生轨迹、先进事迹,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不仅是画中人,也是执笔者,促使我们反思个人表达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更多地关注共和国的命运。这,是对画家的一次洗礼。”
2015年9月,“时代领跑者”人物群像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中央展厅作永久性陈列,让广大观众从每一位劳动模范的故事当中感悟伟大时代的精神力量。
不变的传统
以艺术再造民族精神
在国博漫步的参观者们如果留心,会发现陈设其中的许多艺术品是出自于中国美院。国博中厅的雕塑《董存瑞》《刘胡兰》《民兵》和悬挂着的《世纪智者》《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这些对于民族精神代表人物的塑造和重大历史时刻的记录艺术作品下方,誊写着它们的作者:刘开渠、王朝闻、冯远、唐勇力、董希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美人。
艺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艺术之魂。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将主题性创作置于重要地位。学院始终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心唤人心”的艺术思想,以林风眠为首的中国美院第一代艺术家们,正是这一思想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们以现代之美术教育创造时代艺术,以创作的激情唤醒大众,以艺术精神启蒙社会,以“向着民众的艺术”再造民族精神。
美院先驱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历史画作品显示了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本体意识,作品中也同时体现了对纯正艺术语言性和表现性的强调,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院几十年来的学术方向。
从1950年到1961年,中国政府以国家命题的方式,先后组织了四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几乎参与了四次的全部活动,产生了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如莫朴的《宣誓》、黎冰鸿的《南昌起义》、全山石的《英勇不屈》、蔡亮的《延安火炬》等经典力作。1997年12月,《延安火炬》还作为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参加了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精神使命,秉持“继承、融合、创新”的发展之路,以艺术教育与创作的国家队立身,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力倡“深耕中国社会,再兴乡土生活”的学术理念,积极探索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以视觉文化高扬中国精神,以社会美育提升国民心性,以乡土重建养护人民之根。现实主义创作和主旋律创作成果斐然。一大批时代力作涌现,用艺术的语言写照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酿造中国意韵。
新时期,除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与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教师和校友个展在国博展出之外,中国美术学院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创办了国博阿里创新创业课堂。美院师生团队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展品图样,应对商家产品开发需求进行再创作,让设计产品更具年轻化、市场化、生活化。课程结束后,近40%的学生设计作品最终落地,获得生产销售并同步上线淘宝众筹,且获得登录淘宝首焦的机会。真正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国宝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许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以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为代表的系列讲话,是推进中国文化繁荣、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遵循。系列讲话阐明了当代文艺创作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明确倡导优秀的精神方向,激起了整个文艺界的创作活力,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这条牢记时代担当,勇创精品力作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国博与国美必将继续共同携手,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