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艺术之始,雕塑为先https://www.huajia.cc 2017.10.10 21:31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钱绍武: 中国雕塑的历史说长即长,说短即短,长则五千年,短则将将百岁。为什么呢?这取决于“雕塑”二字的定义与概念范围。 先说百年史。严格来说,今天我们使用的“雕塑”一词,或者讲中国人有了“雕塑”之概念,仅始于20世纪之初,即五四运动后由早期留学欧、美、日的学者和艺术家带回来的,是作为整个西方美学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介绍到中国来的,如蔡元培先生在办教育之始所说:“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因此这个百年历史就是我们的美术学院雕塑教育发展史。 …… 但是今后我们的路该怎么走呢?难道只是与西方同步吗? 这就是“千年史”的话题。以上所说的百年视角,可能还是小了。如果打破西方的“雕塑”形式概念,把这一百年放回到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要从大的造型史中、从更长远的视角去看,梁思成先生早年于东北大学讲述“中国雕塑史”时的开篇之语:“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故雕塑之本,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曹春生: 1953年我国派出去第一批学习美术的留学人员赴苏,钱绍武先生就是第一批被派出学习雕塑的留学生,其后是董祖诒先生和我,随即王克庆等也被选拔前往苏联学习雕塑艺术。苏联雕塑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人民英雄,突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行创作,在社会上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主张艺术家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明确艺术的政治服务意识,充分揭示了苏联这个特定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时代性。苏联的高等美术教育强调严格造型基础训练,注重造型的内在本质,讲究结构,注重解剖,学生学习期间还要不断地创作实践。这些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产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
《中国百年雕塑》 主编:王伍 版次: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7 年 7 月版 陈云岗: 以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首批聘任的雕塑家为例,虽然仅仅有18人,但却可视为新中国60余年来雕塑家群体的缩影与代表。他们之中包括有着90余年人生历程的潘鹤先生、钱绍武先生,以及像他们一样参与了新中国各个时期雕塑艺术事业发展的盛杨先生、叶毓山先生等,还有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大批中青年雕塑家代表。他们都是以独特的艺术面貌与丰厚的艺术成就饮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也是具有自身独特艺术风貌的优秀艺术家。 在这个群体中,潘鹤先生一生辛勤耕耘,以其脍炙人口的《艰苦岁月》《开荒牛》等艺术力作影响了数十年来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审美诉求与艺术感受,并始终洋溢着对中国现代历史变革所迸发出的热烈赞颂与歌咏之情,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巨大变革。 钱绍武先生以渊博的艺术学养、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既塑又画且工于书法与艺术理论的全面涵养,成为一位具有综合成就的艺术大家。他在所涉及的多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钦佩的。他的雕塑作品《大路歌》《李大钊》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的塑像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总体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作品追求简洁单纯的造型语言,手法上吸收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粹,雄浑大气,辉映着中国古典艺术与东方神韵之美。 盛杨先生、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雕塑艺术事业起步与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盛杨先生是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群体的主要领导者与创作者,尤其是他在出任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的十年间,团结了全国广大的雕塑工作者,先后推动并组织了许多影响巨大,引起过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大型雕塑艺术展览、研讨会以及多项全国雕塑巡展等重大展项,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颇有贡献! 叶毓山先生则是一位崇尚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并善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著名雕塑家。他的著名的《歌乐山纪念群雕》《腊子口纪念碑》以及《毛泽东》(汉白玉坐像)等,都是中国当代雕塑史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同时,叶先生还创作了众多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雕像,这些作品抒情洒脱,具有才子情怀,显示出叶毓山先生不懈努力与多元探索的出色成就。 在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众多中年雕塑家中,有一批学跨中西,具备国际视野,并以作品的多样性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代表者。很多人特立独行,热衷于不断地探索各类材质,并且用纸、木、石、金属,平面、立体、空间各种形态做实验性探索。 进入21世纪至今的近20年间,当代中国的青年雕塑家群体也在不断地成长中成就斐然,他们似乎比前辈们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