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展还需走“亲民路线”专访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https://www.huajia.cc 2016.05.23 16:06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美术报: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这次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上海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上海乃至全国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景观。那么,上海博物馆是如何从一个收藏、研究、陈列的机构转变成一个多元的文化景观?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是对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一个较好的诠释。上海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这个场馆在1993年动工,到现在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成为上海市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也是上海中心城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既是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的场所,也发挥着文化景观的作用。上海市市民,乃至国外游客都被它所吸引。我们现在的年平均观众量大概在200万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我们在限流的前提下做到的,这说明上海博物馆非常受观众喜欢。观众喜欢的原因当然非常多,我们有很好的展览,是个很棒的学习中心。也有很多人是被上海博物馆这一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建筑所吸引。所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如果用上海博物馆来做例子的话,会得到很生动的诠释。 美术报: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博事业的发展,我们了解到上海博物馆今年会启动大修。上博未来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杨志刚:我们不动建筑外观,有点像“修旧如旧”。因为我们这个馆毕竟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记忆里。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非常珍贵的文化景观,它的外在形态要保留下去。这跟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分不开,所以我们会保留博物馆建筑的外观。上海博物馆近20年几乎全年无休地高强度运行,今年的大修主要是解决安全隐患。大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不闭馆的状态下进行,主要是对直接影响安全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换、维修。第二阶段为闭馆大修,将待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后再进行。 上海博物馆东馆选址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定位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0年落成,计划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较现有上海博物馆3.92万平方米的面积将有很大扩展。届时,东西两馆将各有侧重:浦西馆保留目前以青铜、陶瓷为主的经典展示,陈列内容大体不变;浦东馆将围绕中国古代文化的主题,以书画和工艺藏品为特色,涉及各类展陈内容,同时还将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展示空间,让过去深藏于博物馆背后的这一重要功能让大众知晓。 美术报:如何对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比如说在国外,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是结合在一起的,国内是否有相关界定?功能上又有怎样的区别? 杨志刚:我们国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体制。从管理体制上讲,博物馆和美术馆是有一定的区分的。比如说在上海,博物馆是归文物局的博物馆纪念馆处管理的,它的上级单位是国家文物局。美术馆是归文广局艺术处管理的,它的上级单位是文化部。所以在管理体制上,两者各在一条线上。但是两者都是学习中心,都会有收藏和展示,只是两者的分工会有所不同。比如说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作为美术馆,主要的收藏、展示对象就是现当代的艺术,与博物馆不同,从这个方面说是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的。 美术报:上海博物馆经常会举办一些重量级展览,如最近的日本醍醐寺藏佛教文物展等都引发了很不错的反响,请您介绍一些博物馆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活动的经验。 杨志刚:博物馆的大众教育功能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概经过这一二十年,博物馆的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博物馆现在都需要走“亲民路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观众走入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这样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创造各种形式让文物从地下、库房、文献中活起来,与世人共享。上海博物馆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现在做展览,我们非常注意“讲故事”。这个故事要能够吸引观众,还会运用一些新的展陈语言,包括反映到说明牌上面。现在说明牌的内容、风格都跟以前不同,更多的是要求发挥教育功能。我们也会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你现在进入大堂,就能够看到一个博物馆信息的发布系统,博物馆展厅的分布、重要的特展、教育活动、讲座,都会在上面公布。还有网站、微信这些平台都有信息发布,并且方便大众与我们交流沟通。 我们一直秉持“守正,开新,协同,引领”的办馆理念。“守正”是指博物馆有自己的工作规律和独特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博物馆不能与世隔绝,上博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是积极入世、有着现实关怀的人;“开新”,是要研判新的趋势和新的格局,树立国际和国内博物馆发展的坐标体系,开创新的局面;“协同”,首先是博物馆不同板块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然后博物馆和馆外的社会、高校或科研机构、文博考古机构之间也要加强协同,有了协同才有可能会创新;“引领”需要我们博物馆自身无论是展陈内容还是技术手段方面都进行提升,适应当下博物馆功能的重要转变。 美术报:您如何看待观众在博物馆中的拍照现象?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大家知道,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伤害。特展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为特展是与外面的机构合作的,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拍照能吸引更多的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反对观众使用自拍杆,因为这个东西一伸一缩,一不小心会对文物造成隐患,这点我们是明确反对的。 美术报:最近大众对于博物馆空间用于商业活动相关的讨论很多,您如何看待博物馆与商业的界限? 杨志刚:这要回到刚讲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界定问题。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博物馆的定义来看,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甚至包括图书馆,只要里面有展示内容的,都属于博物馆范畴。从这个定义来看,其实博物馆与美术馆没有本质区别。但是ICOM非常强调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博物馆,都是指非商业化运作的展示场馆。现在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活动,我觉得不属于ICOM定义内的博物馆行为。所以我们还是有个标准在,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