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院志》全国编撰工作在杭启动当代画院“验明正身”的一次良机https://www.huajia.cc 2016.05.15 1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0)
自宋代以来,“画院”在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上一直功勋卓著,几乎贡献了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然而时至今日,尚无一部可以阐述中国画院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权威著作,有关画院体制的存续发展记载和系统性研究的著述,也始终处于断章式和碎片化的状况。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中国画院的源流和生存状态,尤其是为新中国画院“画像”,5月5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浙江省文联、浙江画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省市级国办画院负责人和代表出席了会议。这也标志着我国首部《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正式启动。 当代画院人的担当 此次《中国画院志》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由浙江画院负责,全书拟一套四册,第一册为中国画院的历史沿革,第二、三册为中国省区市画院分列,第四册为中国地市级重要画院分列。作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该书计划两年内完成编辑并出版。 我国的画院体系可追溯至五代时期,两宋以来其体制和体量均有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臻于全盛,因此产生了大量彪炳千秋的绘画精品并流传至今。随后历经战乱和朝代更迭,不免有兴衰起伏,然而画院这一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体制,总体得以传续,并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新中国成立之初,画院重新得到了国家重视,并于1957年在北京率先成立了北京中国画院,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江苏省国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等,将各地的业界翘楚悉数纳入。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所有省区市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相继有画院成立,各国办画院在学术上集中了当地的中国画顶级人才,既很好地起到了学术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也创造了大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精品力作,引领了学术的风气和导向,同时也成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惠民、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对外交流、收藏当代艺术精品等方面的主要推动力量,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文化工作意志。”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从上世纪至本世纪初,美术界名家近80%与画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齐白石、傅抱石、丰子恺、李可染、陆俨少等,其中很多大师为创院鼻祖。如浙江画院自1957年潘天寿首度倡导及至1984年由陆俨少创立,30余年间不仅名家辈出,且业绩累累。“因此,一部全面客观、系统梳理、详尽备考和图文并茂的《中国画院志》面世,一定意义上是时代赋予当代画院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孙永说。 无独有偶,中国国家画院几年前申请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画院史》,目前已基本编写完成。“史”与“志”二者在性质功能、内容、写法以及材料来源虽不尽相同,但都要求对历史负责。“《中国画院史》实际是对各个断代的画院志的系统整理,而古代留下来的资料非常少,在考证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断代是空白。现在编撰《中国画院志》可以说是接续了中国国家画院的《中国画院史》的进程,将来会成为中国画院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最翔实的资料。”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 画院普查良机 对于如何保证编撰内容的丰富、客观、真实及其历史价值,画院代表们在会上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中国画院志》的内容、体量、规格以及入围条件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乐祥海建议,《中国画院志》的编撰应该强调其文化性、文献性和史料性,强调画院体制存在的必要。“我们应该注重高度,借此机会让社会了解国办画院与民间不良画院的沟壑距离。同时,不应漏掉历代出自画院系统的经典佳作,这是画院成绩最有力的说明。”乐祥海说。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刘成春建议统一编撰模式,以便各画院在材料选取时方向一致,在内容梳理上更加准确。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谭建军希望通过此次编撰,进一步指明画院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之不走弯路。 “我们还应该特别铭记和挖掘老艺术家对画院的贡献,我有一点直接的感受,比如说天津画院建院的契机是什么?当时的筹建人是谁?哪些人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但现在都已经模糊了,需要我们去挖掘。”天津画院院长贾广健说。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认为,很多地市的画院比较分散,隶属机构也五花八门,因此画院志的编撰应该首先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也可借此机会对画院系统进行一次普查,建立一个标准。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云南画院院长罗江、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刘云、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刘廷龙、福建省画院院长郭东健等也都纷纷发言,并对编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浙江画院自2010年开始,以《中国画画刊》为平台广泛联络,已系统地梳理了全国近30家国办画院的发展概况,逐渐厘清了国办画院当今的存在状况。期间,浙江画院还两次邀请全国各大画院负责人开展大规模的学术讨论,积累了大量材料,为《中国画院志》的编撰打下了良好基础。”孙永对于此次牵头编撰工作充满了信心。 对社会的质疑需要反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画院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等不断为业界所讨论,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座谈会上,画院与美术馆一体化、地市画院的“空壳”现象等也引发了代表们的讨论。 “我们有很多反映美术史、绘画史的著作,但是没有一部权威的画院史专著。在编撰《中国画院史》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重要收获,即我国历史上很多的绘画名作出自画院体制,没有它的传承与保护,也产生不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恰恰是中国美术史的主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介绍,他在与国外艺术家、理论家交流时,对方对中国的画院制度既钦佩又羡慕,认为是艺术界最好的体制。“我们自己在质疑这种体制时,西方艺术界却在羡慕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现代性’是衡量艺术家的最基本标准,新中国美术史上很多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家出自画院,如李可染、黄胄等,他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在体制内完成的。因此,这也恰恰证明了画院体制对于艺术家出精品提供的机制保障。在今天,我们画院人尤其需要重新思考‘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是当代面临的一个巨大议题。”张晓凌说。 “中国的画院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和任务定位。”杨晓阳表示,新中国画院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从成立之初就是以保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为己任,它对社会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在谈及画院发展时,杨晓阳建议,各地画院不能求体量大、人员多,一定要抓住本地特色,切合当地人文历史的背景和经济条件,可以在小而精上办出特色。“只要有特色,也堪称一流。”杨晓阳说。 会上,部分画院呼吁建立画院系统的常规性、专业性展览品牌,以推动各画院之间、画院与广大美术家以及社会各界之间的艺术交流。据了解,我国曾于2001年在陕西省举行首届“全国画院双年展”,该展也是全国画院系统集中展示每两年最新创作成果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美术创作的活跃与繁荣。2009年始,“全国画院双年展”被列入“中国艺术节”范畴,不再单独举办。代表们建言,希望建立相关的展览平台,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展示最新创作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