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元月3日,一个听得见涛声的静谧夜晚,中华儿女美术馆陆续走进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还有作为特邀嘉宾的厦门本土各界文艺人士,如诗人、小说家、音乐家、书法家、国画家等。大家都奔着一个很特别的迎新展而来——它不仅极具学术研讨价值,也跟我们的生活理念、生活品质息息相关,还关系到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它就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纲策展人的“文脉传薪:2015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
晚8点整,这是馆方通告的开展时间,那么,开幕式是不是要开始了?人们像往常一样,不约而同地汇集到美术馆大厅,主持人李馆长果然出现了,却把人群往第一展厅的大门口引领。原来,此次不仅有精品力作到场,它们的创作者,一批中国写意油画学派的领军人物以及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也来到了中华儿女美术馆,此刻正在展厅里做开展前的最后巡查——这正是向他们讨教的好时机。
斑驳又厚重的木门紧闭着,以“程门立雪”的典故反衬今夜宾主融洽、诗友相聚的温暖,李馆长建议本土文艺界人士叩动门环,请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一同围炉夜话,畅谈写意。“笃笃笃……”令人紧张又充满期待的叩门声,“咿呀——”一声长响,门打开了。就在门里门外双双大手紧紧相握的时刻,李馆长向观众宣布:“写意旨在‘形简而意丰’,因此今晚没有形式化的开幕式。就在刚才开门的一瞬间,‘文脉传薪:2015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既已正式开展。希望大家趁兴而来,尽兴而去。这也是我馆对写意精神的一次阐释。”
此时的美术馆大厅又是另一番场景:只见树枝搭成的三角架下挂着古朴的铁壶,壶下炽炭灼红,燃起一盆熊熊篝火。工作人员为参与“围炉夜话”的艺术家、评论家以及文艺界人士端上形态各异的茶盏、茶杯,请他们按自己的喜好挑选,随后围着火炉落座。
为什么要把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做成轻松自在且颇具新年氛围的“围炉夜话”?因为从写意精神的特质出发,不拘形骸的畅所欲言也许会比正襟危坐的发言更能激发出研讨的火花吧?当然,这也还只是形式。接着,李馆长向大家解释馆方对本次展览主题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广义的写意,正是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同的载体。就像此次前来的特邀嘉宾,他们活跃在其他文艺阵线,未必接触油画、擅长油画,但是从写意精神的角度来讲,则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独到领悟——因为,油画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写意却是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子里透出来的精神气。也因此,借着“文脉传薪”巡展厦门的时机,我们想给大家搭建一个跨界沟通、平等交流的平台。
“炭能生火,给我们带来热度,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暖意。而带有激情的交谈,不也正是一种语言的‘炭’吗?尤其是当我们围绕着共同热爱的事物所展开的话题,就像今晚,我们围炉夜话,谈谈写意。”火炉旁边的篮子里堆着许多牛皮纸包装的炭块,李馆长取出其中一份,将红纸黑字的“炭”亮在大家眼前。
他还建议了一个“游戏规则”:夜话当中,每一位要发言的人,就从篮中取出一块木炭,打开纸包,将炭块投进火炉,而且每块炭,限谈5分钟。这一来是“传薪”的象征意义;二来也让大家珍惜发言机会,把语言凝练到写意油画一般的言简意赅。当然,也可为拍手叫绝者“助燃”,就是听者可以用添炭的形式为发言精彩者续时。
第一块炭递给戴士和老师,由他投进火中,研讨开始了。火光映在围炉的人脸上,热度在言者和听者之间传播……
▲馆长李忆敏致欢迎辞
本次展览共展出写意油画作品150余幅,展至元月24日(逢周一闭馆),公益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