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展述评https://www.huajia.cc 2015.10.24 21:12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天的泉城,收获着灿烂的艺术硕果。 从8月之初到10月中旬,“匠心传承——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如秋天原野上色彩斑斓的果实,隆重而热烈地展现出来,冲击着参观者的心扉。纵观此次展览,是经历中国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8座城市、14座美术馆、博物馆巡回展出后的一次集中展示,作为一次回乡汇报展,展览吸收了3年来巡回展的成果,全面地展示了潘鲁生先生从民艺调研与研究成果的梳理、当代艺术的创作到东西艺术对话以及艺术衍生品设计等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展览由“民艺调研——民艺文献展”、“国瓷彩墨——陶瓷作品展”、“回归本元——纤维作品展”、“丝路写意——丝绸之路调研展”、“鲁班绳度——绘画作品展”、“水墨意象——综合材料展”、“西行巡展——巡展文献展”、“中西对话——毕加索潘鲁生陶瓷对话展”、“衍生意匠——衍生品设计展”9大版块组成。在山东美术馆二层6000平米的展览空间里,既亲切感人又生动鲜活地呈现了潘鲁生先生对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制作与创造、创作与设计的深度思考和融会创造,为齐鲁大地献上了一份文化艺术的盛宴。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潘鲁生先生的当代艺术魅力,应站在艺术的时空之上,全方位、多角度去剖析潘鲁生的艺术人生,才能找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之一:植根泥土的艺术研究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头人,潘鲁生对鲁迅先生的话语有了长达30多年的深刻体会与解读。应该说,民艺研究是潘鲁生艺术的开端。潘鲁生在此次展览的前言中说:“自己对艺术的认知很执拗。”他对乡土、对质朴与单纯的民间美术有着天然的亲近与热爱,执着而坚定的艺术信念支撑着他从单纯的喜爱到民间手工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这一路,潘鲁生走了三十年,他的名字也与中国民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鲁生即深入乡村田野研究民间美术,探访300余村落,行程几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地毯式的搜寻,挖掘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及民间美术形态,发掘抢救濒危的手工技艺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他构建了中国民艺学、手艺学研究的理论架构。创办民艺博物馆,开展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举办“手艺农村”展览,使农民手艺真正成为一门值得钻研的艺术。其《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一书,以详实的内容研究,扎实的理论支撑,独特的探索视角,深刻剖析了民间文化的生存状态。 在展览现场,200余件有着鲜明的乡土特色的老手工制品是潘鲁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搜寻而来的,这些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用品如今走进了美术馆,令人熟悉而亲近,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强烈的共鸣,勾起了人们对于生活、手艺、时光的怀念。在这里潘鲁生并不只是强调一种浓重的乡土情怀,还有一种责任与担当。正是他在用脚丈量土地的过程中,为我们树立了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为学者,潘鲁生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些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在独立的展示单元里汇集了潘鲁生三十年来的民艺研究成果,以文献形式梳理和再现了几十年来从田野调研到学科建构的民艺研究历程,整理口述档案,留存影像资料,编写手艺图谱。其中有囊括衣食住行用的民艺个案调研,有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分析,有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图文记录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纪实,以及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也有几十年来关于中国民艺学、中国手艺学的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路经展示。其《民艺学概论》、《工艺美术概论》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类的教科书,并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称号;其著作《中国龙纹图谱》、《中国凤纹图谱》、《中国民俗剪纸图集》已成为当代中国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参考书目。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嘈杂的语境中,潘鲁生提出了建构中国“手艺农村”的命题;提出了农村手工文化生态建设的举措;一次次地重申了对民间文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中国造物哲学的传承与保护,对民族审美智慧的发现,更是我们今天文化创作与创新的源泉。 之二:放浪形骸的艺术激情 艺术需要激情。 艺术的灵感来自生活与认知的激情碰撞。 在此次展览上,我们看到了潘鲁生先生多层面、多维度的艺术创作。不同的材料工艺、意象意境以及设计语言,无一例外地来源于对传统民艺的悠然转换。“国瓷彩墨”是对传统陶瓷工艺与当代水墨语言结合的探索,在传统形制与情态里挥洒出当下话语情景的表现语言和个性才情。其作品《五彩妙语》以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在陶瓷器皿上激情表现,给人以笔墨语言的全新感受。“鲁班绳度”以“墨斗”为载体和媒介,把“线”的交织、延伸与回旋落到瓷体、板材等不同材质上,其中的时空意味、法度内涵有了新的生成和体现。其作品《天地》、《格子》、《绳度》、《韵》等将线的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回归本元”展示了潘鲁生以传统民艺的经典意象“门神”为主题,通过纤维、丝绸、瓷盘等不同材质的表达呈现,思考绘画本体的表现性问题,唤起最朴素深刻的敬畏之感。“墨境意象”是潘鲁生跳脱了陶瓷形制器形的限制并吸收陶瓷质感与工艺,挥洒水墨语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空茫浩渺,意态横生的境象之作。其《积健为雄》、《山色有无》等系列作品将中国山水画的用笔与构图在光滑的瓷板上得以尽情倾诉,呈现出大气、神秘、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比在宣纸上作画还更加放纵的艺术魅力。 在“毕加索潘鲁生陶瓷对话展”的部分中,潘鲁生以强化的情感和意趣,扩张的想象力与感染力展开了一场中西对话。我们看到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原始力量与直觉释放和毕加索不期而遇,最终传递了对艺术的虔诚与本真。潘鲁生展示了超绝的文化自信心——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间精神可以创造出具有世界高度的艺术作品,从我们自身的文化的根,生发出极具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在与他者对话中,愈见自己的主体和特色,有碰撞,有共鸣,有“我之为我”的丰富和深刻,也深化了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自主意识。这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自觉自励的努力过程。他坚信,只有弗失自我,才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里屹立对话、交流创造。 潘鲁生提出的“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命题,不是停留在传统意义的保护或者是一种“过去式”的档案存留上,而是以一种“前瞻式”的融入与新生,真正将民族文化的血脉延展至未来的发展空间中。潘鲁生的很多作品包含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元素,他把这些元素进行了一种当代的语言转化,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和艺术构图,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他利用瓷器、纤维、水墨媒介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下转换,将直觉、悟性和灵感引入艺术创作之中,在笔随心运、心手双畅的创作状态中传达他对中国民间美术质朴单纯的内在精神的把握。 在展览的开篇他以丰富的成果形式揭示了民艺传统的基础意义,在这里,他把几十年行走乡村田野的所见所想凝炼成单纯的色彩、符号和意象,质实有力地阐释了有自己血脉筋骨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何处来,并为那些产生广泛共鸣的审美意象追根溯源。 从民艺始,向民艺去,潘鲁生的艺术实践自此形成了一次循环与回归,亦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与轮回。 之三:独具匠心的艺术延伸 艺术衍生品,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众多艺术家走向市场的宠儿,成为艺术家再创造的拓宽领域。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随着中国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的设计教学实践不断拓展和实施,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应用性、交叉性、多元与开放的学科专业体系。此次潘鲁生的艺术巡展有一个独立版块是“衍生品设计展”。在1000平米的展区空间里,展示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2位年轻设计师以潘鲁生当代艺术为原型设计的衍生作品,包含服饰、家具、家居装饰、文具、餐具、玩具等十几个品类的两千余件设计衍生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用等诸多方面创意设计领域。将民间的传统元素带入当代的时尚生活中来,实现一种艺术的衍生与文化的延续。正如他说:“每个人都要增进对民间文化的认同与共识,真正建立起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族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这些取自民艺的艺术创新和衍生设计是一次尝试。这也是展览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之一。” 展览专门设置儿童体验区,充分显示了潘鲁生对于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相互关系的重视。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潘鲁生对管理和发展一个艺术高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大学应传承一种人文的、智慧的创造力。他在执教工艺美院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乘着中国设计教育的十年上升期,山东工艺美院获得了十足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潘鲁生坚持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办学思路,重视民间艺术教学与研究,创建了中国民艺研究所,成立了现代手工艺术学院,通过开展民艺研究和传统手工艺教学,将民间艺术纳入本科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设计,锐意创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现代生活。 他执着地认为高等教育的责任,是在对手工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创造和培育现代手工艺文化。他在探讨现代手工艺教育方向上注重从学理层面审视当代语境下手工艺术的发展,注重传统手工精神的文脉传承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现代人的生活营造温情空间。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机制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逐步承担起传承手工文化和技艺的重要职责。 这些展品取材琳琅满目的日用之物,加以丰富的设计形式和语言,巧妙的融入传统手工艺,使艺术重新回归生活。他们从民间艺术的海洋里提取创作表达的母题,重新诠释了对生活的热情、寄托和智慧,在大繁至简的意象里流露出特有的文化关怀。 之四:贴近文脉的艺术传承 当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文化的传承呼之欲出。 一些优秀的文化学者,其实早已默默地守候和研究着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十年来,潘鲁生先生脚踏实地地做着一件关乎文化的事,那就是中国文化与齐鲁艺术的传承。 从这次大展看,潘鲁生重新为我们延续传统文化的香火。无论从宏观的城乡环境,还是微观的居家陈设,均以自己的方式拨动着精神价值的回归。对文化的追忆彰显出一种文化在历史中的延续性,我们能够从他的文字、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在这里不需要语言的沟通,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就可以了。他的门神像、鲁班线作品展示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威仪,在喧嚣浮躁的当下,营造一个心灵和情感对话的空间,凝望和感知着人文与诗意。文化精神血脉将一如既往的承传延续。 匠心传承是一段无声的旁白,几十年心血智慧熔铸其中,梳理发掘的是民族造物审美的智慧,也哺养开辟了一条精彩的创作创新之路。他的灵感来源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强烈影响,并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他的作品充满了他所寻求的艺术形态、律动和历史延续的意义。“仔细观察他的画作,不难看出历史的意义是如何强烈地显现于作品之中,同时,作品也呈现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形态,极富个性色彩和意象表现。这正是潘鲁生的艺术风格,通过自我解析,将一切重新诠释并加以转化,全新的历程是对古老记忆的创新诠释,作品由此诞生”。在潘鲁生的展览里,我能够感受到他的学人品格、文化情怀、艺术视野,还有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潘鲁生的此次展览向我们宣读了他对民间艺术的纯情及顽固的坚持,分享了他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学术研究,展现了他对民间艺术的元素的婉转运用以及他对新视觉艺术的架构。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磅礴的历史走势还是跌宕的人生境遇,无论或浩淼或至简的哲学意境还是冷暖自知的世俗心绪,无论自如流淌的水墨还是尽情燃烧的陶冶,借由艺术的笔意神思,洞开一扇通往无垠之境的大门。思之愈深,行之更远,经历美的砺炼和洗涤,心底里更加丰盈充实,艺术的真谛将给平凡的人生以无穷的意味。而这,正是我们传承不息的匠心文脉。 近年来,潘鲁生先生又开启了沿丝绸之路的艺术探索与考察研究,这是一次生命的苦旅。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他的艺术追求将会凤凰涅槃,升腾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