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归来说艺术市场https://www.huajia.cc 2013.12.14 21:31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表评论(0)
十六日去青州、淄博参加王涛老师、范治斌老师的展览。和王仁华老师在青州书画城转了几圈,大家发现青州书画城画廊经营的画家高度一致,重覆率有80%。几乎每家的主打画家都一样,我开玩笑地说;青州只有一家画廊,然后粘贴、复制了几百家分店。一行安徽画家很诧异,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回安徽后也一直在想,应该还有更多的一些为什么?青州为什么能开这么多的画廊?青州画廊能够维系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很多画廊会去炒新人?为什么书画家需要一定的作品量?为什么每个地方市场的硬通货艺术家总在9个左右?青州是怎么解决真伪、估值、退出这三个艺术品投融资市场上最基本的问题? 一:共享模式 京津、海上、金陵、浙江、岭南、长安和他们各自的画派一样都无一列外的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对外地的艺术家,排外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青州是个县级市,地域本身没有充分的艺术资源,青州人一开始就定位全国中青年艺术家,依托八大美院在京津、江苏、浙江等地区挑选、分享优秀艺术资源,共享市场。2006年起和另一个书画大省河南进行市场对接的战略合作。并逐步形成与一些书画市场次发达地区的优秀艺术家进行项目合作的趋势。 二:赚钱效应 艺术品天然的具有投资属性,流通艺术家就其货币原理来说是各个画廊、艺术机构、藏家等买家用手上的选票(人民币)选出来的。选出来的艺术家代表的是藏家、画廊和艺术家共同的利益。艺术品投融资的经营模式和政府发行纸币原理是一样的,艺术家的作品相当于支票,画廊相当于银行承担兑现功能,买家购买作品期望保值增值,所不同的是政府以财政收入和武力作为后盾具有强制性,画廊则是以赚钱效应为保障以自愿为原则。画廊卖出的不仅是艺术品同时还是增值产品。成功的画廊老板在艺术家的选择、艺术品真伪、价格预期、艺术品双向退出上都有敏锐严谨的判断,支撑画廊运行下去靠的是代理艺术家的单边上涨行情。 三:接力跑模式 一个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表现既不是短跑也不是长跑,更多的是以一种接力跑的形式出现的,每个艺术家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时效性。2005年之前的中国书画市场是普涨,其后一直是个涨,在2010年大爆发时是也是个涨,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一代一代艺术家被市场选择、边缘化、淘汰。无论以前被低估的、还是现有的热点艺术家在学术认同、市场热度、价位变化的调整一直进行。 四:垄断定价权 十几年前刚刚有艺术市场时有大批的艺术资源,古代板块、近现代板块、即使青年艺术家何家英、田黎明,虽然很年青但却已经完成了进入美术史的所有准备。艺术家学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价格天花板的估值。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它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寻求话语权、垄断定价权,签约新人成为了通常做法,不管古代妓院还是现在的中外影视经纪公司都是和旗下新人签奴隶条约,这是对赌协议。书画艺术家的成熟需要太多的条件、投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和投资年轻艺术家是两回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是硬着等、现在是等着硬。一旦用学历、师承、平台作为考量标准,进行市场估值,边缘化学术性,就会劣币驱逐良币,直接导致价格天花板一路向下。 五:种群效应 自然界一个生物种群如果个体的数量少于一个基本量以后,就维持不了这个种群的繁衍生存,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市场的画廊数量也是如此。由于目前中国艺术品退出机制非常单一,向消费市场的退出还很少,基本上是单向的,也就是先买的退出给后买的,这就要求一个艺术家、画廊必须不断的培养新买家,有了一个基本的粉丝量、作品量、画廊量、拍卖行数量才能实现拍卖行、画廊、买卖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这里画廊兼有蓄水池和作为渠道双向退出的多重功能。 六:第四套人民币效应 今天的青州一带画廊经营的高度一致的硬通货艺术家数量大约在9人左右、 各个省会城市它们画廊经营的硬通货艺术家的数量也基本差不多是9人左右,在资本和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会略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这和目前流通的第四、五套人民币的面额种类非常接近。这并不是巧合。因为投融资市场以盈利为目的,兑现为保障。市场只需要选择几个不同价格区间的艺术家作品,如果品种多了它的盘面资金会要求更大,兑现能力则会弱化。 青州现象是艺术品投融资市场的一个缩影一个样版,我们去看艺术品比较纯粹的审美、美育集散地798,宋庄,就会发现艺术品种类特别多。我们再去看深圳大芬村,土豪们的别墅、豪宅则基本上是被写实油画、商品画占据了墙面。这大致是目前国内艺术品的三大功能:投资、审美、消费属性分别对应的市场状态。
|